2013年02月0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居小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37名“第一书记”,用一年时间走访群众6375人,撰写“驻村日记”和“民情日记”达3740多篇,引进项目189个、资金1784万元,落实扶贫资金325万元。

  这简单数据的背后,是“第一书记”在横县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用身体验、用心做事、用事说话,与群众共同攻克难题、扶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以务实换信任 融入村民生活

  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障碍,艰苦的生活条件,对这些来自城市的“第一书记”来说,是个大挑战。

  对农村工作毫无概念,是横县陶圩镇杨梅村“第一书记”于娜面临的首要难题。驻村后,她没有畏惧,主动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召开座谈会,虚心向村干部、村民群众学习,与他们共同研究发展对策。

  熟政策、同劳作、体民生,于娜的行动仅是整个团队的缩影。“第一书记”以朴实的行动,实践着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惠民利农的政策和决心,给一个个闭塞的山村送来了源头活水,站稳了脚跟,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

  为了帮助村民改变落后的面貌,“第一书记”驻村后积极开展调研走访,制定科学帮扶方案。新福镇彭岭村“第一书记”林海源经常深入9个自然村调研,白天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劳动,晚上深入农户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跟群众讲政策、谈形势、谋发展。镇龙乡六谢村“第一书记”杨泽云驻村以来,11次召集村“两委”干部共商村委发展,并经常走进村民家中家访交流,详细了解群众所想所盼。

  近一年来,37名“第一书记”先后开展调研288次,召开党组织会议236次、专项会议153次,撰写调研文章37篇、日记3740多篇。

  以现代改传统 促进扶贫延续

  农业产业化,生产科技化,文化项目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第一书记”不仅在观念上改变着村民自给自足的传统意识,更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富裕路。

  在调研获悉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草药九节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后,镇龙乡六昌村“第一书记”黄树福主动联系广西药园中药材种苗有限公司并达成育苗、技术指导和收购协议,该项目同时获得南宁市扶贫办立项支持。目前镇龙乡有六个村的农户申报九节风种植,面积达3000亩,按照一亩年纯收入六百元计算,种植九节风可给每户增收达1万元。

  石塘镇瑶埠村“第一书记”伍美新依托后盾单位南宁科技局大力支持,促成总投资80万元的“南宁市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科技计划项目落户瑶埠,帮助引进、示范推广农业优良新品种、新技术3个,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不走的“第一书记”这方面,驻村“第一书记”们开展了有益尝试。

  平马镇丁村“第一书记”刘洪娥创建的青头鸭品牌项目作出了示范。了解到平马青头鸭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后,她带领大家到肉鸭养殖场考察学习技术,指导成立养鸭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态养殖,走品牌发展道路。她还成功利用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和南宁“两会一节”平台,通过宣传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平马青头鸭的品牌已走出横县,在南宁市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37名“第一书记”自驻村开展工作以来,共引进项目189项,资金1784万元;落实扶贫资金325万元;培育优势特色产业43个,帮助农民实现创业就业254人。因他们艰苦不懈的努力,一个个封闭沉闷的贫困村渐渐变得富有生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