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8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蓝艳青 覃周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如今,在忻城县的田垌、山边,人们又见到了白天鹅成行掠过天空的奇观,而无论在乡下还是县城,一度销声匿迹的麻雀又走进人们的视线。更叫人惊喜的是,这里的山绿了,河塘水清了,村头巷尾干净清洁了,社会关系和谐了。这是该县打出“绿色牌”“清洁牌”“节约牌”三张牌后得到的“回馈”。

  打好“绿色牌”: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

  5月13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小分队到忻城慰问演出。“漫山遍野除了绿色,还是绿色,绿得眼睛痛。”“遍地都是大氧吧。”导演和演员们对忻城生态环境赞不绝口。

  忻城县属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6.4%,被列为广西12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面对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忻城县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资源、是优势的生态观,把生态建设摆在更突出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绿满忻城”工程,让忻城成为绿的世界。

  2007年,忻城县开始实施“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即在25度以上的坡地种竹子、金银花,每年种金银花2万亩以上;在25度以下的坡脚种甘蔗、桑树,逐年扩大规模。

  为调动群众种绿积极性,忻城县从2009年起,连续3年每年财政投资1000万元,专项用于石漠化地区的绿化,对石漠化地区的绿化实行定向育苗,对群众所需要的任豆树苗、竹苗、金银花苗、桑树苗全部免费供应,让群众种绿“不差钱”。

  为激发群众养绿的主动性,忻城县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仅2012年全县生态效益补偿金就达1000多万元;为了延长金银花和桑蚕产业链,提高农民种植金银花和种桑养蚕的产值,县政府还引进客商投资建设金银花脱水加工厂和方格蔟厂,就近加工金银花鲜花,免费为群众提供方格蔟,让群众从“绿”中挖掘更多的“真金白银”。

  如今,“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一个绿色大产业、一项富民大工程。目前,全县金银花面积14万亩,桑园面积23万亩,甘蔗面积16亩,新增林下经济产业园特色种养基地13个。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51%,远高于2000年的25.8%。

  打好“清洁牌”:做到企业发展不留污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忻城决策层高瞻远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决保护生态环境,先后拆除恶滩旧电厂2台机组,关闭县铁合金厂、纸板厂、氮肥厂等一批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

  “我们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新増项目节能关。”县长李朝晖说,忻城县有选择地引进项目,坚决不要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项目,所有项目必须实施清洁生产。该县红运水泥厂的烟尘经过两次处理后再排放,二氧化硫、颗粒物得到有效治理。以前,肉眼看到烟囱排放的浓烟,如今已变成了水蒸汽。

  特别是今年以来,忻城县把开展“美丽忻城·清洁乡村”活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来抓,全县上下集中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理卫生死角,促使城乡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难怪“心连心”艺术团小分队导演张小宁在城关镇下才屯看到清洁的村头巷尾,夸赞说:“最美乡村在下才!”

  打好“节约牌”:资源整合促变废为宝

  忻城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渠道,着力打造环环相扣、业业相生的循环经济圈,形成资源综合利用,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以突破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实现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

  南华糖业公司每年榨季生产的甘蔗渣,一部分供应本厂锅炉车间,代替煤炭燃料,其余的卖给造纸厂;把甘蔗灰渣和滤泥卖给化肥厂做有机肥料;把副产品糖蜜买给酒精厂用做生产原料;多渠道推动区域产业大循环。

  瑞龙、恒业缫丝厂采用多项先进技术,让煮茧车间排出的浓浓黑水,经过污水处理室后变得清澈透明。“厂内的生产用水都是循环利用,整个生产过程基本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该厂负责人说,烧锅炉也改用柴火不用煤炭了,厂区周围环境变得清洁干净,周边群众没有受到污染,也不上门闹事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