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2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作者:周珂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昔日臭水塘变身文娱广场水景

  上林县农村“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让村庄更美丽

  编者按

  从今年4月起,广西开展了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为主题的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6月4日至9日,由自治区人大环资委等16个部门开展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广西”为主题的2013年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记者跟随采访团第一采访组走访了南宁以及贵港两市的多个区、县,一些地方在清洁水源和垃圾处理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昔臭水塘变身文娱广场水景 上林模式让村庄更美丽

  上林县东罗村污水处理设施一角。     周珂 文/图

  核心提示

  “以前死猪、死鸡、死鸭、垃圾、粪便、污水都排放到这里,结果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人走过都要捂鼻子,不过现在却是人们茶余饭后必来的地方。”在上林县巷贤镇磨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前,年近七旬的磨日焕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记者在上林县采访时发现,当地政府打造的“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让死气沉沉的污水处理设施活了起来,昔日臭水塘如今都成为人们最爱来的场所。

  成果:

  600多个村庄

  告别污水直排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村庄里的水塘、水渠、河流中,给农村环境和水源带来巨大的影响。从2011年开始,广西将用3年时间,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近两年来已实施了600多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经过整治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在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那团新村,记者看到,农民的小洋楼整齐有序,村里环境整洁,没有污水横流的情况,这些都得益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而在风光秀丽的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水丽村,一座投资30万元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也让这里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记者经过走访南宁市良庆区、宾阳县、上林县等区县的农村,发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实让这些农村告别了污水直排。

  难题:

  污水处理设施

  运行费用较大

  污水处理设施确实让农村告别了污水横流,让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记者走访的不少建立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村落里,设施大多建设在村庄偏僻处,村民们对设施并不是很重视。大唐镇那团新村的村长告诉记者,村里每家每户每人年收60元的垃圾处理费,其实里面有5元钱是污水处理费。

  根据相关政策,污水处理设施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的,为何那团新村会收呢这位村长告诉记者,向村民收一点费用,就是要他们对污水处理设施重视爱护起来,让他们觉得这个设施是他们的。

  另外,一旦农村连片整治项目结束,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将由地方财政承担,这对地方来说压力不小。以宾阳县为例,预计一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年运行及维护费用大概是5000元,目前全县在农村有20套污水处理设施,一年的费用将是10万元。如果在全县1748个村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那么运行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因此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将是广大农村所要面临的问题。

  破解:

  “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上林县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他们的污水处理设施采取的是“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将村里的文娱广场建设在污水处理设施旁,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成水景景观,给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

  在上林县巷贤镇磨庄的文娱活动场所旁,有一座大水池,周边有绿色植被,水池里种有风车草、美人蕉等植物,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文娱场所旁的水景。村民磨日焕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低洼水塘,村内垃圾、畜禽粪便都倒入水塘中,臭气熏天,经过改造后,人们每天都来这里跳舞、散步,很热闹。

  上林县的东罗村则将污水设施建成人工浮岛,同时结合村内河流,建设了沿河的水景长廊,使得昔日臭水河变得清澈见底。

  上林县环保局长韦雄文告诉记者,他们采取“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模式,使得昔日排污臭水塘变成人们爱来的活动场所,环境改善了,村民们也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甚至要村民缴纳一定费用都愿意。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博士李海翔认为,污水处理设施对改善农村水源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寄希望于中央和当地财政,上林的建设模式,或许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