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臭水塘变身文娱广场水景
上林县农村“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让村庄更美丽
编者按
从今年4月起,广西开展了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为主题的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6月4日至9日,由自治区人大环资委等16个部门开展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广西”为主题的2013年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记者跟随采访团第一采访组走访了南宁以及贵港两市的多个区、县,一些地方在清洁水源和垃圾处理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上林县东罗村污水处理设施一角。 周珂 文/图
核心提示
“以前死猪、死鸡、死鸭、垃圾、粪便、污水都排放到这里,结果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人走过都要捂鼻子,不过现在却是人们茶余饭后必来的地方。”在上林县巷贤镇磨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前,年近七旬的磨日焕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记者在上林县采访时发现,当地政府打造的“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让死气沉沉的污水处理设施活了起来,昔日臭水塘如今都成为人们最爱来的场所。
成果:
600多个村庄
告别污水直排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村庄里的水塘、水渠、河流中,给农村环境和水源带来巨大的影响。从2011年开始,广西将用3年时间,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近两年来已实施了600多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经过整治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在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那团新村,记者看到,农民的小洋楼整齐有序,村里环境整洁,没有污水横流的情况,这些都得益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而在风光秀丽的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水丽村,一座投资30万元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也让这里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记者经过走访南宁市良庆区、宾阳县、上林县等区县的农村,发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实让这些农村告别了污水直排。
难题:
污水处理设施
运行费用较大
污水处理设施确实让农村告别了污水横流,让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记者走访的不少建立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村落里,设施大多建设在村庄偏僻处,村民们对设施并不是很重视。大唐镇那团新村的村长告诉记者,村里每家每户每人年收60元的垃圾处理费,其实里面有5元钱是污水处理费。
根据相关政策,污水处理设施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的,为何那团新村会收呢这位村长告诉记者,向村民收一点费用,就是要他们对污水处理设施重视爱护起来,让他们觉得这个设施是他们的。
另外,一旦农村连片整治项目结束,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将由地方财政承担,这对地方来说压力不小。以宾阳县为例,预计一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年运行及维护费用大概是5000元,目前全县在农村有20套污水处理设施,一年的费用将是10万元。如果在全县1748个村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那么运行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因此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将是广大农村所要面临的问题。
破解:
“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上林县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他们的污水处理设施采取的是“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将村里的文娱广场建设在污水处理设施旁,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成水景景观,给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
在上林县巷贤镇磨庄的文娱活动场所旁,有一座大水池,周边有绿色植被,水池里种有风车草、美人蕉等植物,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文娱场所旁的水景。村民磨日焕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低洼水塘,村内垃圾、畜禽粪便都倒入水塘中,臭气熏天,经过改造后,人们每天都来这里跳舞、散步,很热闹。
上林县的东罗村则将污水设施建成人工浮岛,同时结合村内河流,建设了沿河的水景长廊,使得昔日臭水河变得清澈见底。
上林县环保局长韦雄文告诉记者,他们采取“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模式,使得昔日排污臭水塘变成人们爱来的活动场所,环境改善了,村民们也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甚至要村民缴纳一定费用都愿意。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博士李海翔认为,污水处理设施对改善农村水源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寄希望于中央和当地财政,上林的建设模式,或许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2015华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峰会5月7日盛大开幕
广西通过“互联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增长迅速。5月7日,自治区商务厅联合京东集团共同在南宁举办2015华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峰会,探讨在新常态下,如何发挥电子商务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服务均衡化的积极作用 【详细】
上林县创业者谢和平傻人有傻福 别人忧鱼长得慢他却怕鱼长太快
“几十年来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记忆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有的原生态鱼味道,竟然又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找到,实在令我意想不到!”最近,一位“老北京”专家在上林县品尝了“生态石锅鱼”的美味后,对谢和平的鱼饮食原生态做法赞不绝口。 【详细】
南宁筹措1.1亿元完善农村公路网
记者4月23日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了解到,今年,南宁市计划筹措市本级财政资金1.1亿元建设农村通村、通屯道路,计划全年修建通村路250公里、通屯路250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或水泥路 【详细】
卿红军:采取PPP模式推进园区建设突围
2015年是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突围年。随着园区建设突围大幕的拉开,基础建设和项目投资日益增多,资金短缺逐渐成为制约园区跨越赶超、突围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笔者试就园区开发运作PPP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以助推园区建设突围。 【详细】
梧州推广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 首批项目库选定45个项目
“新常态下项目建设和资金筹措要创新思维和方式,推广PPP模式有利于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重大项目建设更有实效。”梧州市日前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学习培训班,邀请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发改委有关专家前来授课,逐一讲解PPP模式的意义和操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