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鹏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宜州市安马乡农民积极发挥创造性,在垃圾焚烧炉旁建设分类房、沼气池,对垃圾进行分类,可燃烧垃圾放入焚烧炉,不可燃烧但可堆肥的垃圾放入沼气池,生产出的沼气用于焚烧垃圾,实现了垃圾循环无害化处理。

  10月18日,记者来到安马乡木寨村中寨屯,“焚烧炉+分类房+沼气池”模式起源于此。今年5月,中寨屯群众自筹资金,建起焚烧炉,聘请保洁员,村容立即大变化。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每次烧垃圾,保洁员得找柴火或浇油引火,耗费不小。到了7月份,更大的麻烦来了——当地农民种有西瓜,每天大量瓜皮把焚烧炉塞得满满的,根本点不燃。活干不下去,3个保洁员罢工了。

  屯理事会召集村民们商量对策。党员莫永强脑瓜灵,想了个办法:“在焚烧炉边建个沼气池,行不行?”这办法好!理事会向乡里汇报。乡里研究后拍板,找市里能源办支持建沼气池,同时在沼气池上建垃圾分类房。就这样,宜州市能源办补贴2800元,村民自筹1200元,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建起来了。

  记者看到,垃圾分类房分可回收垃圾、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可堆肥垃圾进料口(沼气池进料口)4个区。乡里引导农民做第一次分类,保洁员在分类房里做二次分类,可燃垃圾丢进焚烧炉,果皮、蔬菜、病死蚕等丢进沼气池发酵,沼气接入焚烧炉用于焚烧垃圾,沼气肥供农户使用。保洁员莫顺辉指着沼气压力表说:“你看,有6磅气呢,足够用了。”他打开阀门点火,不一会焚烧炉里的树叶、塑料袋等垃圾就烧了起来。

  这一模式还对当地养蚕业产生较大影响。以前有病死蚕,农户们难以处理,只能村边随处丢,导致蚕病频发,影响了收入。有农户统计,“焚烧炉+分类房+沼气池”推广后,下半年蚕病减少了20%以上。

  中寨屯的成功,让附近村屯争相效仿。目前,安马乡已建起20个“焚烧炉+分类房+沼气池”垃圾处理站。乡党委书记覃家旺表示,全乡123个分垃圾焚烧炉,都要配上分类房和沼气池。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