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来自基层的生动实践
11月下旬,尽管早已入冬,但在兴业县沙塘镇福隆村村外干裂的旱地里,村民正忙于收割穿心莲。根据当地中药材市场需求,村民将穿心莲与玉米、花生套种,亩产值达3000多元。在产业合作社的全方位帮助下,兴业农民硬是从贫瘠土地里创造出不菲的收益。
这只是兴业县以现代市场理念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小片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通过农村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等途径增加农民财富不吝浓墨。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兴业县将现代市场理念引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去年,兴业农民人均纯收入6483元,今年预期可达7446元,涨幅15%。
“到2020年,兴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2.18番,超过全国平均、达到中上水平,与全市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的目标。”县委书记赖榜轰说。
新型合作模式农民化身“股东”
尽管天气渐冷,但近来何冠下地更勤了。在兴业县龙安镇公鹅村的山谷里,夫妇俩种下的79亩黄金桔,如今已到采收时节。“一株可收约15公斤,亩产值5000元左右,这片果林的产值保守估计有40万元。”望着金灿灿的果树,何冠满脸喜悦。
两年前,何冠夫妇决定放弃干了十几年的养猪事业,投身黄金桔的种植。令他俩作出这个决定的,是因为有春茂集团这个“火车头”。按照合同,何冠和该公司的合作方式是——由她承包土地并出资49%,公司则出资51%,提供技术支持、有机化肥、生物农药等,她只需做好果树的田间管理,公司负责产品的保价回收,收益则按照出资比例分红。
这是在“公司+农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合作方式,春茂公司工作人员闫泉告诉记者,这种“股份制模式”让公司与种植户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受到农户欢迎。
“公司对黄金桔进行保价回收,每公斤3.2元。”闫泉说,“第一年为了让果树长得更好,果都摘掉了。第二年开始有收益,未来10年内,果树产量会逐年增长,股东收入倍增可期。”
何冠的79亩果树前年初种下,去年收获了1.5万公斤黄金桔。“今年果长势很好,每亩将会达到正常产量,今年拿到分红就可以收回投资。”她自信地说。除了农户入股,春茂集团还开发出另外的合作模式——由公司出资承包土地并把土地划分成30亩的小块,农户依据自身能力承包。公司按每天30元的标准支付农户基本工资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有机化肥、生物农药支持。农户只需管理好自己的片区即可。有收益后,农户可获得20%的分红。
农民从一个普通劳动者变身为“股东”,这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更意味着收入的大增。
现在这种模式已不断“开枝散叶”,黄金桔规模化基地面积已超过5000亩,发展种植户938户。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兴业县也顺势把黄金桔产业作为一项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利用荒地、坡地大面积种植。据统计,目前全县黄金桔种植总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
正是看中这一势头,在今年年初制定的兴业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中,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被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农民增收路径。
引企入村农民化身“产业工人”
目前,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进城务工,像农民增收的两个轮子,当这两个轮子都驱动起来,农民的收入就会有较快的增长。
如果说新合作模式的开发应用是为了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那么,兴业县通过积极招商引资,积极引导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村,为农村增加就业机会,则是为了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在该县石南镇谭良村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鞋厂里,梁宣在细心缝制一双双鞋面。她是本村人,已在鞋厂上班数年。之前她在广东的电子厂上班,听说村里引进鞋厂后毅然返乡。她告诉记者,鞋厂每月的薪水是1600元,在当地还算不错的收入,而且农忙时可以帮家里干农活,“还方便照看孩子和父母”。
据厂长黎忠胜介绍,这家鞋厂已落户数年,今年6月位于谭良村的新厂正式建成投产,总投资两亿多元,占地面积100亩,年产值可达3亿多元,有工人近1000人,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工。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指导精神中,企业资源的下乡既是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渠道。
目前,仅落户兴业的制鞋企业就有台湾力信鞋业公司、广东兴立鞋业公司等20多家,初步形成制鞋、轻纺等产业集群。另外,该县围绕兴业轻化产业园、石南食品产业园、葵阳建材产业园、大平山机械产业园这4个园区引进大批项目,使建材、化工、机械、饲料4大支柱产业强势崛起。目前该县共有大小企业2800多家,有将近8万人的用工需求量。
于是,兴业县近年共投入经费400多万元对农民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5万农民变身现代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粗略统计,如今工资性收入在兴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50%左右。
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增收新空间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会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下降。而如果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制造业产值和利润率出现下降,可能会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下滑。对兴业县而言,促农增收不仅要“双轮驱动”,还要拉上“保险栓”。这个“保险栓”就是农业产业化。近年来,兴业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造出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以最传统的粮食产业为例,近年来,该县引导农民改变经营水稻理念,把以前单一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种植方法变为规模化、机械化、基地化、产业化种植水稻,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大发展,还扶持培育出百谷米业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兴业县成为国家级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年产粮食高达23万吨。
作为该县米业企业龙头,百谷米业公司创造性地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粮新模式。该公司下属有“英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达1.5万户,建立合作种植水稻两万多亩,年加工优质米1万多吨。
来自沙塘镇的粮农李裕良是合作社成员里的“大户”,他承包了40多亩水田,亩产超过500公斤。“跟公司签了订单,每公斤收购价3.1元,能稳妥地实现每年数万元的纯收入。”李裕良对记者说。
尽管已经发展壮大,但百谷米业仍然在酝酿着新的重大升级。该公司正在试种一种富硒米,预计明年可以在合作社成员中推开,这种米市场价每公斤达40元,而种植户的收益也会实现大幅增长。
在其他种养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在进行。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梁善芝告诉记者,目前兴业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家,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使兴业大米、中药材、食用菌、生猪、优质鸡等产业成为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黄本和:扶贫生态移民后续管理和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是我区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移民的后续管理和发展是移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加快实施,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有社保、能致富”。根据今天会议议程的安排,由我代表自 【详细】
阳朔国税局:落实税收政策 推动旅游发展
“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好,我给税务局点个赞!”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先生感慨地说 【详细】
引领工业发展 广西企业技术创新结出喜人硕果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广西工业在追赶,转型在加速,新常态下,广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技术创新。近几年,全区工业系统坚 【详细】
那坡县百省乡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那坡县百省乡党委、政府坚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生态为本、桑果为重、边贸为要”的发展理念,抓好“山、水、边”三篇文章,团结带领全乡人民,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2014年,全乡 【详细】
关于加快推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意见
根据《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港口、产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奋力实现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如下意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