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0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韩开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去年种烟赚了8万多元,我脱贫了,今年还要种得更多些。”当下,南丹县六寨镇巴定社区老街屯村民黄朝庆正忙着进行烟苗移栽,他是近年来该县脱贫致富的广大农民之一。

  2013年,南丹县扶贫开发工作砥砺奋进,不断创新思路,瞄准贫困对象,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24元,同比增长11%,贫困人口数量减少110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去年,该县启动总投资近3亿元的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开工建设村级水泥路14条209公里、屯级路41条74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8处,解决2.96万人饮水安全。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恢复灌溉面积3500亩,完成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建设1处、实施滇黔桂岩溶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处,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升级。“2013年,全县种植甘蔗3.34万亩,蔬菜9.78万亩,烟叶2.76万亩,长角辣椒2.23万亩……”在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一组组数据格外振奋人心,一阵阵掌声经久不绝。

  去年,该县紧紧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农业“336”工程,全力抓好以核桃产业为龙头的开发扶贫“八大产业”,大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县,以八个百亩示范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特色农业品牌创建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稻田艺术画的种植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升级。据了解,该县去年注册涉农产品商标2个,巴平米获QS生产认证,新增瑶乡黑猪、瑶山鸡养殖示范基地1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获自治区级示范社7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家。

  智力扶贫开启群众致富门。“要从根本上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得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去年,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该县从县情实际出发,大力实施以劳动技能培训为抓手的“智力扶贫”。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技能偏低等实际情况,把强化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务工人员素质、稳定就业的关键措施来抓,根据市场需求和未就业者培训意愿,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办法,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门务工技术,让他们“输得出、留得住、站得稳、能致富”。据了解,该县去年共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7期,培训2790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68人。

  培植一个能人,带动一方发展。该县培植了一大批有智慧、有技能、有进取精神,敢干事、敢创业,能干事、干成事,在推进发展和创业致富方面能发挥带动或示范作用的种植大户、经纪能人,同时,充分发挥这些致富能人的技术、资金优势,积极开展技术传授和技术示范活动,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烤烟、猕猴桃、核桃、瑶乡黑猪、瑶山鸡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户带一村,一村兴一业”的喜人景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小额信贷架设致富桥。该县严格按照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要求,把贷款用在产业发展上,实际解决农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去年,该县累计发放小额到户贷款1844.69万元,投放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9.41万元,扶持贫困群众1000户3624人,贫困村核桃、猕猴桃、油茶、瑶鸡和瑶猪养殖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有效地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仅到户贴息贷款一项,就让受扶持的贫困户当年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互助资金成农民增收的“自助银行”。该县按照自我管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目前,2个互助试点资金规模已发展到32.52万元,组建互助小组41个,发展入社农户126户;第二批七圩、瑶寨、巴平等6个互助社也已启动运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