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通讯员 蓝春青 记者 卢彬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

  ——忻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观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大石山区“九分山石一分田地”的忻城县曾是石漠化重灾县。早年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一度在“碗一块、瓢一块”的石头缝里毁林开荒,森林面积从1980年的20.18万亩下降到1990年的14.48万亩,200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不足10%。

  “忻城最大的劣势是生态、最大的优势也是生态,我们一定要确保生态优先,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1月22日,忻城县委书记谢大研在该县十三届五次党代会上掷地有声地说。近五年来,该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不断探索生态建设模式,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生态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该县实施生态搬迁引导5000人脱贫,森林覆盖率升至58.96%,68.9%的牛羊实现生态圈养,生态旅游收入从不足5000万元增加到13.26亿元。

  A

  生态搬迁:扶贫发展“双赢”

  “以前住在山上不通路,上一次街走得脚都软,生活太苦了;现在搬到公路边居住,有路有水有电,做啥都方便。”2月6日,从城关镇弄春屯搬进城南新区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韦文明乐呵呵地说。

  自2011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开发项目后,该县在城南新区、红渡镇、思练镇、大塘镇等地建起安置点。截至目前,该县已有5000多名贫困群众搬至安置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还从治理生态环境入手,不仅人下山,还引导村民在曾经居住的地方种植经济林木、水果,让山变青、水变绿,发展绿色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搬迁,把贫困群众迁至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城镇居住,真正做到搬得出能致富。

  今年,该县进一步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与生态种养扶贫结合起来,力促搬迁农民“转型”,从务农转为打工,成为产业工人,“无土致富”;同时让一部分群众流转土地实现生态致富。

  B

  生态种养:农民“发羊财”

  走进忻城县范团村的“草育黄牛养殖场”,看到一块块茂盛的草地与青山绿水连成一片,一间间宽敞整洁的牛舍散布于绿草间,一头头肥牛悠闲地享受着“美味佳肴”……这是养殖场老板樊献才发展“种草养牛”带来的新气象。

  樊献才是忻城县第一个靠“种草养牛”发家致富的人,年收入超过60万元。“以前养牛,老喜欢赶到山上散养,牛跑遍整座山也吃不饱,不讲长得快,关键还破坏生态,现在采用种草圈养,不仅牛长得快,牧草还给大地增绿。”谈到圈养牛羊的好处,樊献才给记者讲起了致富经。

  在樊献才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已有500多户农户种草养牛羊,种植草木面积达2000亩,养殖黄牛1000余头,养殖山羊2万多只。其中黄牛100头以上养殖户有3户,山羊50只以上的有100户,越来越多的农户靠种草养牛养羊走上了致富路。

  从最初的“散养与半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逐步向“集中圈养”过渡,是忻城县在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摸索出了一条“以草兴牧”新路子,引导农民在石漠化区域种植牧草圈养牛羊,改变群众传统养殖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发“羊财”赚“牛钱”。

  C

  生态旅游:激活绿色经济

  “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它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当前最适合忻城发展的重要产业。”县长李朝晖说,自“生态乡村”活动启动以来,该县一直围绕打造“一流生态宜居城市和建设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的发展思路,通过生态搭台,产业唱戏,使当地农民受益。

  在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县把“林、果、茶、草”四大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精品草木、特色水果、有机油茶和杉木丰产林等产业基地。2014年,该县新种植薰衣草1500亩、百香果2000多亩、葛根珍贵药材1000多亩、核桃660多亩、油茶200多亩等。这些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既美了环境,又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薰衣草庄园是一个以薰衣草为主,集农业旅游观光、婚纱摄影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薰衣草深加工产业和特色经济苗木种植园、香草集市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为全县特色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动。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0.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6%和28.1%。

  “生态之路”就是“发展之路”。忻城坚持把“生态乡村”工作与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结合,推动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村民发展,力争把忻城建成一个“漫山遍野处处绿、生态文明家家富”的美丽乡村。

  D

  文化生态:提升幸福指数

  “姐妹们,跟着音乐跳起来。”2月13日晚8时,在忻城县欧洞乡永合村下塘屯明亮的路灯下,一群妇女正在跳舞,音乐声、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自从村里装了路灯以后,村里的妇女们就自发组织跳舞,我每天吃完晚饭后也出来看她们跳,幸福极了。”蓝秀明坐在路灯下一边看一边哼着小曲。

  “两年前,下塘屯还是一个房子破烂、巷道狭窄,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小村屯。如今,下塘屯变了模样,实现了‘五化’目标。”欧洞乡乡长蓝华介绍说,目前,该乡已有6个村屯实现“五化”,下一步还将以“治脏、治乱、治污、治林、治水、治路”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五化”建设。

  在“生态乡村”活动中,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园林城市创建、整村推进建设,通过狠抓“五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据了解,201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96%,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为90%,城市道路亮灯率98%,并成功通过自治区“园林城市”验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