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罗 侠 本报通讯员 陈德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何谓一山有四季到过大瑶山南麓武宣县的人体会颇深:春看葵花,夏游山水,秋赏红柚,冬览庄园。一句话概括:春夏秋冬全有景,一年四季各不同。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农家乐、山庄鳞次栉比地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来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也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必须深挖植根于山野、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对当地民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转竞争劣势为特色优势。”武宣县委书记韦德斌说,“以此为方向,让游客感觉生活在景区里,沉浸在文化中,体验在民俗里。”

  去年,《武宣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镇(村)工作方案》出台,对挖掘农业和农村文化资源,把文化内涵融入硬件配套设施,提高生态旅游业吸引力的工作措施进行细化。

  东乡镇三多村有桂中地区最早成立的党支部遗址。该县投入资金580万元进行遗址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打造来宾市第一个集红色革命、廉政文化、红色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共产党员党性教育基地。

  二塘镇樟村有广西最大的黄肇熙庄园。该县以生态乡村建设为契机,给塘水净化,给庄园绿化,给景区路硬化,现在成了吃有山野葡萄、玩有广袤田园、游有庄园古景、赏有国画奇石的旅游旺区。

  东乡镇三多村、金岗村、河马村是进入百崖大峡谷的必经之地。该县深入挖掘建于清朝年间保存完好的陈氏、刁氏、刘氏“将军第”文化内涵,结合名人故居独特的历史文化,弥补百崖大峡谷夏季人流簇拥、冬季游客萧条的短板。种植100亩油葵,葵花景观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下莲塘村也因此成为“中国生态文化村和广西特色文化名村”,每年吸引中外游客10多万人。

  “从今年起,县财政专项安排500万元,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绿化、美化、硬化进行特色规划。目标就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十里言不同,十里俗相异。”县长高贤斌表示,通过规划先行挖掘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文化底蕴、繁荣景象、历史人物、经典事件,多点支撑推动旅游发展。今年以来,武宣利用“生态+庄园”“景区+农家”“农庄+游购”“码头+文化”“休闲+养生”等模式打造个性鲜明的乡村游经济,破除了“千村一面”僵局。

  如今,漫步武宣,每一处都有形色各异的景色:武宣镇利用县城北门城楼、西街、文庙、七星湖等名胜古迹遗址,准备开通武宣至桂平、武宣至柳州的“水上游览快巴”;桐岭镇全力发展千亩观赏型太空莲基地;来东乡镇可赏壮师戏、翡翠舞、蝴蝶舞等民俗艺术,到禄新镇瑶兰村可观集千家岩之奇、万家洞之美的地下峡谷犀牛洞。据统计,目前,武宣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屯3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今年上半年,各生态乡村接待游客9.88万人次,游客量同比增长8.88%,旅游收入3678.9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