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陈 强 通讯员 李荣报 陈仁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通过发展特色旅游带动扶贫开发,是德保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方向。图为自治区旅游扶贫示范村那温村瀑布景观。 黄 靖/摄

  “每个月领着景区工资以外,门票收入还能分成,日子比以前好过多啦!”“五一”小长假,黄常信看着游人如织的场景说。3年前,德保城关镇西读村村民黄常信,只能依靠家里4亩耕地和两头耕牛过日子。曼贝侬小西湖景区开发后,他把土地租给景区,自己还成为景区管理员。

  黄常信的转变,是这些年德保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无到有,从有到特。该县把旅游业作为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201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是2011年1.2亿元的9.7倍,年均增长达52.8%。今年第一季度,该县旅游产业又揽金2.4亿元。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该县接待游客4.8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1 从无到有 旅游体系日臻完善

  5月4日,德保北回归线公园建设如火如荼。预计今年年底,该公园将开门迎客,成为该县旅游业的又一亮点。

  从无到有,德保县旅游体系也一步步开始完善。2009年之前,德保旅游管理机构还是一片空白。“十二五”伊始,德保县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经营部门。

  2010年举办第一届红枫旅游观赏月活动后,该县逐步完善各项旅游法规政策,对县属旅游涉外饭店、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开办备案,开发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整顿、开办对外旅游业务等。

  德保县海外旅行社是第一批分享到该县旅游发展“蛋糕”的旅行社。“当时德保县没有旅游概念,怎样联系旅游资源和串联旅游路线,都在摸索。随着德保红枫旅游观赏名气打响,旅行社的业务才云开雾散,去年12月红枫节,几乎天天都带团旅游。”该旅行社总经理赵美霞说。

  目前,该县有了专业的旅行社,交通、餐饮、住宿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以高起点、高规划、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规划指导德保旅游发展。

  同时,该县结合当地实际,精心打造养生、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以马骨胡、麦秆花篮、台阁等为主的民族文化,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加快五星级酒店、城东城南进城大道、旅游景点公路等建设,搞好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2 从有到特 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起步晚,如何在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德保旅游业选择打造特色化,提质升级增加吸引力。

  该县谷金漂流休闲旅游度假区,有着“谷金四级一线天瀑布”的自然景观。同时,景区还配套生态农业园、漂流、游泳池、农家乐等。“加强配套项目建设,让游客不仅仅观完景就走,还要留住他们,来了还想再来。”该景区负责人说。

  近年来,该县大力培育旅游特色产业,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名县。目前,已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大会战,投入500余万元对吉星岩、红叶森林公园、曼贝侬小西湖、巴头多沟等重点景区进行提质升级。同时,该县将德保矮马、德保苏铁、蛤蚧美酒、马骨胡艺术等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边关探秘游、生态休闲游、科普游及乡村旅游等多项旅游产品。

  截至5月4日,该县吉星岩景区、红叶森林公园景区已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鉴河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红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红山国际大酒店获评“四星级旅游饭店”,百粤山庄获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广西三星级农家乐”。

  3 从“睡”到活 农家田园焕发活力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乡村休闲游日益红火。德保县积极探索激活农村资源,推进产业与生态双赢、农旅结合的农村扶贫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活力,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2013年,德保县在西读村大沐屯打造生态乡村示范点,建设曼贝侬小西湖自然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与自然观光、休闲垂钓、民族风情、农家食宿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除通过土地流转使村民获益之外,景区设施管理、保洁管护、农家食宿等工作全部雇用当地村民。这样,“休闲田”变成“黄金田”,村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4月19日,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该县成立的首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李振边说,现在合作社有90多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合作开发旅游,“对以后脱贫的信心更大了!”

  为了让更多资源活起来、提高农民收入,该县还把城关镇云梯村、都安乡都安村、足荣镇那亮村等9个行政村作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按规划,到2020年这些村将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3万人脱贫致富。

  有特色让人“还想来”

  ■红城杂谈

  陈知安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由此,借着好山水,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是不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只是,这条路径要走出特色,才能收获实效。

  旅游扶贫产业创特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如果不考虑自身特色,一窝蜂上马旅游扶贫项目很难收获实效。到处都是差不多的山水,游客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旅游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一些地方更是难以吸引游客。如此上旅游项目,既劳民又伤财,还挫伤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德保县在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时虽然起步晚,但充分发挥了当地特色。如大力开发北回归线国家公园、矮马、红枫,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吸引游客的眼球。同时,着力让景区提质升级,配套设施完善并具有自身特色,使游客的旅游期待在旅游地最大限度的得到满足,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此外,还借力该县新开通的高速公路、客运铁路,让旅游发展有了交通优势。如此,旅游产业才能大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