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2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潘康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广大农村,由于缺少村集体经济收入,党组织“有心无力”,服务能力不强、工作运转不畅,堡垒作用发挥不好。

  近年来,都安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帮助群众致富增收。

  “互联网+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都安县保安乡元力村结合当地特点,大力发展牛、鸡、美人藕、珍珠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致富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

  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广西·都安元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实行职责分工。公司主要负责品牌运营,利用互联网销售农副产品;合作社负责管理、规范和发展种养产业,并线下销售部分产品;农户主要负责生产环节。对于参与种养的贫困户,村“两委”给予他们“五免六统一”政策,即免费培训、免费投苗、免费搭圈、免费疫苗、免费全程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圈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

  该村对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通过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相结合,以“互联网+农产品”的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淘宝网和微信,在线上建立“元力村土特产店”,驻村“第一书记”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充当“搬运工”,把线下的土鸡、土鸡蛋、土蜂蜜、旱藕粉丝、珍珠玉米等农家土特产和山豆根、野生铁皮石斛等特色中药材搬运到线上销售。

  目前,元力村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已经步入正轨,发展了美人藕、山隐豆类及跑山畜禽等三大系列14种产品,并注册了“元力村”牌商标,发展线上线下共计14家代理商。今年1月至6月,公司销售额达63万元,7个合作社销售额达475万余元。

  “从2015年末的村集体经济空白,到2016年底的村集体收入5.7万元,仅用了1年的时间。”村支书周生克欣慰地说。

  元力村的成功实践,正是都安县广大农村勇于改革创新,大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一个缩影。

  贷牛(羊)还牛(羊) 村集体参与分红

  2016年,都安在深入调研并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把“贷牛(羊)还牛(羊)”项目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面铺开。

  该县整合产业扶贫资金6875万元,用于购买贷给贫困户的良种牛犊(羊苗),以及帮助贫困户新建人畜分离栏舍。新建人畜分离栏舍的贫困户,每户还可得到1500元补助。同时,选择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都安永吉澳寒羊养殖基地等2家信誉度较高、实力较雄厚的公司(基地)进行合作,实施贷牛还牛和贷羊还羊项目。

  该项目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羊)还牛(羊)、还牛(羊)再贷、滚动发展”的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饲养肉牛(羊),形成产业规模,打造都安瑶山牛(羊)品牌,实现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养牛、养羊,实施贷牛还牛、贷羊还羊项目,村集体年底可以参加分红。一年下来,一个村的集体收入就可以达到几万元。”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信心满满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

  加大政策扶持 做强村集体经济

  都安县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对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2017年,都安县筹集800万元财政资金,重奖16个2016年脱贫摘帽村每村50万元,作为村集体产业扶持基金。产业扶持基金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由村“两委”负责管理,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能持续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优势产业。

  澄江镇甘湾村因地制宜,制定了“六品牌三基地两平台一公司”的产业发展规划,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指导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9个,覆盖120户贫困户。通过精心培育扶持,该村成功打造了金壮源黄牛养殖、金鸣源跑山鸡和跑山猪养殖、金竹源竹鼠养殖、金蜂源养蜂、金葡源山葡萄种植、金品源农家乐等六大品牌,形成了种植、养殖、乡村休闲旅游三大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

  同时,该村采用“政府+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施贫困户养殖“一户一舍”项目。合作社于2016年6月帮扶第一批40户贫困户建设好标准化养殖鸡舍、牛舍共40个,户均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达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村集体由此也得到了合作社的分红。

  以村集体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农业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帮助贫困群众致富增收,也推动了小型农业企业发展融资,促进生产规模化,可谓一举两得。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金匀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