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刘 鹃 杨慧玲 伍碧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对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的20位农民进行了表彰,临桂县茶洞乡登云村农民黄英胤榜上有名,并获奖一台价值11万元的拖耕机。黄英胤是广西惟一获此殊荣的,并与全国各地产粮大户一起,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亲切接见。不久前,黄英胤又被自治区授予“种田大户”称号。

  弃工从农创大业

  黄英胤于1972年出生在茶洞乡的一个山村农家,1986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未能继续上学。他曾经彷徨过,想外出打工,却又丢不下家中年迈体弱的父母。在登云村,各家各户都有帮人建房的传统,家家都有一两个“泥水匠”,他便跟随本村大师傅在邻村做建筑小工。不久,老板发现他特能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就叫他当副手。有了副手经验,黄英胤如虎添翼,搞建筑样样得心应手。从1998年开始,他另立门户,成立建筑队承包工程。苦干了四年,他银行里的存款也有了20多万元。

  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发现本村及附近村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后,造成大量农田抛荒。面对零散、长满杂草的抛荒地,土生土长的黄英胤食不甘味,寝不入眠,决心将抛荒地变成“金土地”。远近村民听说他要回乡承包荒田,都笑他傻,许多亲戚朋友跑来劝他放弃这个念头。2005年初,他不顾亲友反对,回村与人合股,以每亩210元的价格签订了承包本村及附近几个村240亩水田的合同。由于当年他不懂栽培技术,先期投入的20多万元有部分打了“水漂”,亏了8万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干下去。为吸取他人的经验,黄英胤多次到湖南农业大学、桂林农科所等科研院校参观取经,并系统学习了三系法、两系法和不育系、恢复系等杂交水稻制种新技术。掌握了技术,他心宏胆壮,2006年一开春又雇了十几个乡亲,承包了320亩水田。为了节约成本,他投入1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农用车、一辆拖拉机、两台插秧机,基本实行机械化作业,他还亲自动手犁田、耙田。当年虽遇台风摧毁了30亩水稻,但仍获高产,赚了10多万元。2008年4月,他大胆地以每亩补偿350元的高价,把附近村100多户外出打工农户的近430亩水田全部承包下来,两季水稻种植面积达810亩,产值近100万元,成为全国产粮“标兵”。

   助农“敲”开致富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曾经穷过,黄英胤深知穷的滋味,眼见家乡的贫困,手头日见宽裕的他一心帮乡亲共同致富。几年来,他通过引导村民建基地、搞示范、拓市场等,带领乡亲搞起了杂交水稻制种,栽种了超级稻、砂糖柑、桂花树等经济作物3000多亩,为210多农户年均带来了累计600万元的收益。

  2006年初,黄英胤自筹资金,成立了登云村种植协会。种植协会集示范、推广、管理、销售为一体,组织会员按客商要求,规范化栽培,产业化经营。近年来,种植协会积极引导村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集中流转土地使其向优质农产品基地、种植养殖能手、大户集中,有效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盘活了当地农村这个“沉睡的资本”。据统计,由该协会盘活的土地达1000多亩。

  在种植协会里,黄英胤不仅义务传授技术,还结合当地种植户的实际需要,把一些深奥难懂的技术要领和关键措施,全部编成浅显易懂的“傻瓜技术”,免费发放到示范户手中。几年来,他花了1万多元向村民发放“傻瓜技术”资料就达8万多份。

  “要想推广好的种植模式,就得让农民‘眼见为实’”,黄英胤说。为了把农业技术传授给村民,黄英胤一趟趟地到田间地头给村民示范。花岭村村民黄得方是黄英胤树起的第一个示范户。过去黄得方的日子过得比较清贫,小孩也正在上学的紧要关头。2007年黄得方刚开始搞杂交水稻的时候,每到管理的重要时期,黄英胤就隔三差五地骑着摩托车,跑去一块田一块田地亲自指导,教他怎么施肥、整地、选种。秋后黄得方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40多亩地纯收入近3万元。丰厚的收入让黄得方全家乐得合不拢嘴。近年来,黄得方靠制种致富,盖起了楼房,并培养出两个大学生。黄得方逢人便讲:“是黄英胤领我们敲开了致富门。”

  经过黄英胤的辛勤努力,该县许多农户纷纷加入到杂交水稻制种行列,目前已经在两江镇的褚村、茶洞乡的花岭村、富山村、社肚村等10多个村建立了1000多亩高效农业制种基地。

  多种经营谋发展

  “水稻种植一定要上规模,才能有利润;不成规模,种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赚钱还要多方努力。”谈起自己的种植经验,黄英胤反复强调。

  头脑活络的他于是又想到了发展多种经济,搞起了种养业。近3年来,他除了种植一季优质水稻外,还栽种了100多亩夏橙、砂糖柑、桂花树苗、杉树苗等,还利用农用车搞起了运输。今年他光卖桂花树树苗的收入就达10万元,另外搞运输每天也有400元的收入。为带动当地村民,他还帮村民制定了发展设想,第一、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第二,多品种,专一化生产安排,错开播种和收获季节,减少劳力用工量,但必须以一个或两个主要品种为主业;第三,经济林与苗木林相结合,好地以优质水果为主,次地以苗木林为主;第四,种养结合,以种植业促养殖业,短期内不搞大规模养殖,走生态型开发之路;第五,计划投入,科学管理,不盲目求大、求全。在黄英胤的科学规划下,过去的荒山现在已变成了“花果山”!目前,该乡的砂糖柑、桂花树苗等经济林果已发展到3000多亩。每年能给老百姓累计带来600万元的收益。农副产品上市后,黄英胤又多方联系帮助种植户寻找客商,并重点帮助自销有困难的那些贫困户尽快销售,尽可能卖上好价钱。今年茶洞乡登云村、富合村夏橙出现滞销,他便亲自开车将夏橙运到玉林去卖,同时还从玉林找来老板收购。自今年1月以来,经他联系卖出的砂糖柑、夏橙等就达10多吨。

  “自己家园自己建”,抱着这个朴素的信念,黄英胤带头捐资,为全村百姓办了一件件实事。村里修公路,他带头捐资3000元;村里修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文化体育设施,他又带头捐资1.3万元;今年正月村里组织篮球赛,他又出资3000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偶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