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刘倩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先锋剪影

  他与养育他的土地为伴,他与家乡的草木结缘;作为一名“80后”,他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成为新式知识型农民党员的代表。

  “全国种粮大户”荣誉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种粮带给他的财富,更是一名青年党员扎根基层、服务新农村的“先锋”精神。

  唐新全:兴安县崔家乡高泽村农民,党龄:14年。

  今年2月,兴安县崔家乡高泽村迎来一件大喜事:“80后”青年村民唐新全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获国务院奖励一台价值20万元的东方红-LX1104拖拉机。

  唐新全高兴地把拖拉机开回了家。车门两边大大的“奖”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字样,吸引了沿途许多村民的眼球。车前一朵大红花,显得格外耀眼。村民们站在路旁为他欢呼鼓掌:“这小子,真能干!”

  “80后”青年弃商种粮

  农村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在家种田了。唐新全却有着别样的追求——— 当农民种粮食。

  2009年,高泽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的农户种粮积极性也不高,村里大量农田被抛荒。“很多田都丢荒了,好可惜!”28岁的唐新全放弃在城里的生意,毅然回到农村,承包了50亩水田,当起了农民。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笑他傻:“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跑回来当泥腿子。”家人同样不理解,劝过唐新全。但他却反过来对家人说,我一定要把规模种粮搞起来,改变祖祖辈辈种田只能自己吃饱不能致富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富农惠农的好政策、好措施,我坚信我的选择。”

  2010年,唐新全种粮面积达到300亩。当时正值兴安县试种秋马铃薯,他种了60亩地,成为村里秋种马铃薯第一人,他的基地也成为全区首个秋种马铃薯基地。那一年,他种的马铃薯平均亩产近2000公斤,获得了良好收益。

  唐新全规模化种粮的信心更足了。2011年,他将多年经营所获积蓄拿出来,并向银行贷款,继续增加投入,购置耕整机、杀虫机械、抽水机等设备,并流转崔家乡高泽村、湘漓镇江口村土地560亩,种植超级稻。超级稻收获后,他又种植秋马铃薯43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带动村民种植致富

  在自己靠种植致富之后,唐新全没忘记周边从事农业生产的乡亲。他通过试种认识到本地种植秋马铃薯具有特别适宜的温、光、土地等自然条件,以及靠近粤、港、东南亚的市场优势,是一个值得长远发展的好产业。

  2010年11月,唐新全与本村周边种植户成立“兴安县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种植马铃薯2000余亩。唐新全义务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与广东蔬菜批发专业市场联系了销售场所,并购进一台薯条加工设备,用来加工市场无法销售的小次薯,既为国家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不少农民缺乏对新品种、新技术的了解,不愿意冒险种植。唐新全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一名新式知识型农民党员,唐新全认识到了知识对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时常主动联系县、乡农技人员,把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协助农业部门搞好示范样板,辐射带动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在保证水稻生产的前提下,他还探索出“超级稻+秋马铃薯+春马铃薯”种植模式,使之成为兴安县“万元吨粮田”种植新模式。如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农民也乐意选良种,用良法,大大调动了种植超级稻的积极性。

  “党和政府永远是我们的靠山。有了党和政府的扶持,我要更加努力,将种植业做强做大,带领更多老百姓共同富裕。”唐新全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正在筹划承包更多的土地,向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农业方向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