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使一个昔日贫困偏僻的浪筛村有了新的改变;他,心里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无私奉献,清正廉洁;面对重重困难,顶住压力,信念不动摇,为浪筛村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村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姓杨,群众送他一个雅号:大石山区的领头“杨”。他就是花坪镇浪筛村主任杨承恩。
农业科技的推广人
现年41岁杨承恩在外地打过工,做过生意,9年前抛弃可观的收入,毅然回乡发展。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杨承恩深知:“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还谈什么经济发展”。于是,他带头搞坡改梯,推广良种良法。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10年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全村181亩水田,单产达到583公斤,年增收稻谷10.6万公斤,比改造前增产25.3%。
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杨承恩依托本村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当时村里人不理解,有的甚至说:“把好好的土地拿来种核桃,真不知道他以后吃什么”。“穷则思变”,杨承恩是这样想的。就这样他投资5000多元,在自家地块种植核桃20亩,在他的精心管护下,核桃长势良好,目前已开始挂果,到盛产期,仅核桃一项一年就能带来30多万收入。杨承恩找出了一条发家致富路子,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全村兴起了核桃种植的热潮,到2012年全村已发展核桃种植500亩,让全村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
群众信任的带头人
2010秋季以来,浪筛村与其他村一样,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
“群众利益无小事”。1400多人的生产生活问题非同儿戏,再等待老天开恩暂时是不可能的了,必须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于是,杨承恩开始行走在田间山头,寻找着全村百姓的救命之水。经过一个星期的艰苦寻找,他终于在另号屯找到了一个水源,通过管引和提灌后解决受灾较重的另楼、另号、浪筛小学等500多人的饮水困难。水源虽然找到了,但是购买水管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呢?杨承恩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弄到一批抽水泵和水管,同时他又一个屯一个屯地召开群众会,号召党员带头集资,带领群众开展自救。受灾群众的思想得到统一后,短短三天,股股清泉重新流淌在另楼、另号等受灾最严重的农户家里。
2011年村“两委”换届时,全村人民把目光投向了带领大家的杨承恩身上,果不其然,杨承恩高票当选浪筛村主任。从计生专干到村主任,杨承恩深知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因此,他利用工作之余和劳作之余强化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为自己“充电”,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角色转换。浪筛村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目前还有几个自然屯未修通公路。“想致富、多修路”,杨承恩认准了这个理。上任伊始,就把道路建设作为大事来抓,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国家公益彩票金扶贫项目和“十二五”整村推进项目,为全村的道路建设解决了最重要的资金问题。现浪筛至岜木、赶对至大当项目准备开工,工程竣工后将彻底结束浪筛村运粮、拉货还需用肩挑马驮的历史。
和谐音符的唱响人
“两委班子团结与否,自身建设是关键”,杨承恩主任把近几年来村两委建设作了回顾后说。前几年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各项事业起步低,问题就是在两委班子自身建设这个关键点上,个别村干放松了学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新的班子组建后,在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时,杨承恩就提出讲团结、讲自身建设,要求群众做到的两委成员必须首先做到,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行动胜过一打口号”。
理清工作思路后,他积极出谋划策,发挥作用,在班子建设上下工夫,维护班子的团结,维护班子的利益,在班子中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村“两委”不计报酬,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方便群众办事。村里发展产业,“两委”成员积极参与,并尽其所能支持。外出跑项目、筹措资金不向镇里和村里报一分差旅费、食宿费。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一致认为:这真正是一支为百姓办好事实事的队伍。
政策落实的执行人
近几年来,民生越来越受到关注,“优果工程”、“新农合”、“新农保”等各项惠农政策和民生工程需要在农村得以贯彻落实。特别是“新农保”,属于新鲜事物,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部分群众对此项工作内容、计算方法等方面难以接受和了解,资金的收缴难度相当大。为了让群众思想通,看到长远利益,杨承恩与村“两委”班子一道挨家挨户作宣传动员,通过分析比较、换位思考、现场解答、公式计算等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的思想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开始的抵触情绪慢慢地过度到理解,直至主动配合。
经过努力,浪筛村2012年“新农保”参保率达82%,既为群众在银行存“养老钱”,又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在他的积极配合和挂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浪筛村在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工作、计生工作等走在全镇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