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5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吴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路成网,田成方,水干净,产业现雏形,贫困村显新貌,农民乐开怀。2013年开春时节,走进长洲区倒水镇路垌村,昔日破落的村庄呈现出了新景象。

  这些变化与梧州市委组织部派驻梧州市长洲区路垌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兼指导员韦贤康密不可分。

  了解实情科学制定规划

  路垌村有28个村民小组,农户761户,人口3264人,耕地面积2370亩,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2170元,贫困家庭233户共912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收入来源单一的贫困村。韦贤康深知,让农民增收致富、改善村容村貌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要务。

  “要真正掌握贫困根源并非易事,白天到田间地头做调研,晚上走家串户访民意。”韦贤康说,由于部分村民对村里发展不是很关心,他需要三番五次走访,才客观真实地了解到实情。

  经过调研走访,韦贤康很快就形成了《倒水镇路垌村贫困成因调研分析报告》,为今后开展工作找准了切入点。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他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制定了《2012-2015年路垌村扶贫开发规划》,共有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农技培训等项目27个,并落实项目推进“时间表”,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力争把路垌村建成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致富路子丰富的新农村。

  培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有规划,有项目,落实资金是关键。韦贤康与村干部商议,决定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狠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其他扶贫项目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他积极向多个部门、单位争取资金支持。2012年,韦贤康争取梧州日报社、市文明办,长洲区司法局、教育局等单位帮扶资金25万元,为村委和路垌小学购置现代办公设备;整合680万元资金,完成了规范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路垌小学升级改造、农田综合治理开发项目以及八个交通、水利项目。

  “贫困村开发,关键还是要发展脱贫致富的产业。”韦贤康根据该村的资源优势和村民经营习惯,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引进了两家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优质稻谷、马尾松、大果山楂、无公害蔬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业,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计划推广良种优质稻谷750亩、良种马尾松250亩、扩种砂糖橘500亩、种植大果山楂300亩、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50亩,并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帮助群众培育稳定的增收产业……”韦贤康的发展规划正按部就班地实施,并已初见成效。他认为,要学好用好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把实用种养技术送到村民手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一定能帮助贫困村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