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一个平凡的母亲,在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2012年4月,当组织选派她到横县新福镇塔竹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时候,她的儿子还不满1岁。离开幼小的孩子,离开了市里优越生活环境,带上开拓创新精神和奉献之心来到了这个乡村---横县新福镇塔竹村,一个75%是贫困户的村。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语言不通、条件艰苦、基层工作经验缺乏重重苦难考验着王会。
塔竹村总人口4680人,全村有7个自然屯,设有62个村民小组,位于新福镇东部,距镇政府10公里。村民对她的到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却以冷漠对待。有的人甚至投来不屑一顾的目光:“一个省城的年轻人,镀金来的吧”她驻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民代表和老党员们进行座谈,倾听民声,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所想所盼。白天她走屯入户深入做调研,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倾听群众的心声。晚上独自住在简陋的村支书家里。慢慢的,群众接纳了她,视她为知心人。
扶贫先扶智
“群众想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能踏踏实实为村民做点事,切实帮助村民致富,也是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意义所在。”王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塔竹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以种植甘蔗、水稻,家庭养殖家禽等传统的支柱产业为主,因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不高。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以甘蔗、桉树种植、家庭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多元。大多数村民还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王会意识到采取“输血”式扶贫不能解决长远题,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毕竟扶贫的财力物力有限,让村民充分掌握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富起来。“扶贫先扶智”。通过大量走访和调查,王会与村干部商量,决定树立村里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现场示范带头作用,帮助村民解放思想。同时,在全村开展先进思想及政策知识学习培训,重在为民开心结、疏心智,实现驻村扶贫目标。半年来,她多次联系县扶贫办、县糖业局,了解扶贫的项目信息,争取他们的支持,有针对性开展甘蔗种植和培育技术的培训和鸡鸭猪等养殖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全年共组织开展甘蔗培训班一期,听课农户100人次;并积极争取镇林业站支持,邀请技术人员方贵忠老师前往塔竹村委开展蘑菇和山栀子高产技术培训,听课群众60人次。通过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种养技术,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塔竹村发展产业缺少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又地处偏远,村民发展产业的观念十分滞后。今年,市、县产业扶贫项目有种桑养蚕、山栀子、百香果等。第一书记王会则依托项目支持,和村干部商量发动农户种植木瓜、种桑养蚕等产业,鼓励村民大规模养殖家禽。经他们多方做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发动群众种植甘蔗1320亩,木瓜50多亩,种桑养蚕10多亩,养鸡5万只、鸭7万只,猪1000多头。他们挥动妙手绘春图,山村呈现多业并举的万千景象,奏响了山村脱贫致富新的序曲。
路通民心通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7个自然屯已通屯级路5个自然村11公里、未通屯级路2个自然村6公里。从村委到大平金山的路是条崎岖不平的泥泞小道,因为没有通路,导致大面积的甘蔗运不出去,日晒雨淋烂在了地里。北敢屯没有通硬化路,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王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找村干部了解情况,和镇领导反映情况,又多次跑到市、县扶贫办打听基础设施方面有没有扶贫项目等。经过多方努力,今年,帮助塔竹村成功立项了3条砂石路,长4.9公里,2条水泥路长3.7公里,共争取到项目资金100多万元。下半年工程施工完成后,有效改善了塔竹村委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了车不能进组、雨天不能行走的难题,极大方便人民的生活。很多村民欢天喜地地说:“感谢王书记啊,自从她到我们村任职以来,为我们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特别是大平金山到村委沙石路开通以来,我们的甘蔗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
调解促和谐
稳定压倒一切,贫困村的稳定和谐是促使其脱贫致富的基础和保障。一年来,驻村第一书记王会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倾听群众的心声,与群众打成一片。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她会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调节劝和。2012年是塔竹基础设施建设的丰收年。全年村委成功修建了3条沙石路、2条水泥路。但是在修路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纠纷,比如:道路占用了村民的林地或田地,有的村民不愿意让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书记王会带领村干部及时赶赴现场了解情况,耐心给村民讲道理。最终一个个的矛盾被成功化解。村委承包林地给老板种桉树一事,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得知情况后,本着公道原则,她积极从中协调,站在村民立场说话办事。年内,他积极协助村干部妥善协调处理了4起林地纠纷,确保了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靠着这种公道和原则,新福镇塔竹村第一书记王会还化解了玉来屯刘氏兄弟因建房挡了另一方风水引发的1起矛盾,调解了3起林地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灵山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纪实:从“帮扶点”到“示范点”
旧州镇新湾村,一排排新房镶嵌山间,一片片果树争妍吐绿,村里欢声笑语。佛子镇芳兰村,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幸福泉”涌出自来水,乡亲们喜上眉梢。谁能想到,这些村庄过去不通路、不通电,“挣钱养家苦无门,天干地旱愁死人”,哪家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 【详细】
“第一书记”卖桑葚:根本不敢停下来
忙活了大半个月,江燕村150亩约30万斤成熟的桑葚,现在还有约10万斤没有采摘出售。“算起来只剩下两个星期时间了,要是再卖不掉,大伙辛辛苦苦种的桑果就要烂在地里。”与记者说起这些桑葚时,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江燕村的“第一书记”卢佶难掩焦虑。“不敢停下来,‘三 【详细】
钟启泉赴龙州县参加扶贫开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调研考察
3月19-20日,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与广西生产力学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到龙州县开展“第一书记产业联盟”考察调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甘幼玶、自治区党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会长钟启泉、自治区政协原农委主任、原百色地委书记刘咸岳、自治 【详细】
宜州市祥贝乡里峒村第一书记覃桂萍:为民铺就致富路
宜州市祥贝乡里峒村“第一书记”覃桂萍,跳出就村抓村的局限,在全面分析里峒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项目、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有限资源,既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也为将来发展打基础蓄后劲。 【详细】
三江: 与山里人心贴心的第一书记
170套课桌椅 、600件棉衣 、300个书包 ,以及一批电脑 、打印机 、数码相机 、词典等办公学习用品 ,春节前送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良培村高了教学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