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临桂县宛田瑶族乡永安村委中山村三组村民黄仕贤,骑着摩托车经过村支书黄流成家门口,便按几声喇叭,高声喊道:“黄支书,丢垃圾去哦!”在三组,村民早上骑上摩托车,将自家早已分好类的垃圾陆续送到1公里远的垃圾池,已经成了村民的一种习惯,也成了瑶乡的一道风景。
永安村是自治区贫困村,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屯屯通了路,家家有了摩托车。在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乡政府给每家每户发放了两个分类垃圾桶,并出台奖励政策:村民按照相关要求每建一座分类垃圾处理池,政府补助1000元。
黄流成说:“政府奖励建垃圾池是件大好事,但中山村有3个村民小组45户人家,群众居住分散,且木结构住房大都在竹林深处。为了预防火灾发生,中山村三组村民因地制宜将垃圾处理池建在二组的村庄周边,此地离一组200米,距三组1100米。”
黄流成说,起初,村民们不懂什么叫垃圾分类,在新修建的垃圾处理池被堵塞了几次之后,他向乡“美丽办”工作人员请教,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将垃圾分成四大类,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制作了宣传栏,张贴在村子中间。群众依照宣传栏指示,每天将分好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池,各家各户轮值清扫村道和焚烧垃圾。
记者在3个村民小组之间走了一圈,发现巷道干净、房前屋后均美化绿化,老人和小孩在大树下聊天、玩耍,村子洁净而不乏生机。
“现在我们习惯干净了,我就在摩托车后座挂了一个袋子,每次下村或去乡里办事,发现路边有垃圾,都会自觉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卜驮屯从『垃圾满天飞』到『生态典范村』的『蜕变』
以前是大风一刮垃圾满天飞的“后进村”,如今是干净整洁的生态乡村建设典范,江州镇卜驮村卜驮屯是如何完成“华丽转身”的?近日,笔者前往该屯了解这“蜕变”背后的故事。 【详细】
餐厨垃圾处理如何走出尴尬
作为国家首批33个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之一,今年1月,南宁市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项目正式运营(详见3月2日本报要闻第三版《吃进餐馆潲水 吐出柴油肥料》)。 【详细】
我区今年新建9座垃圾焚烧厂并投入运营
2月3日,记者在自治区住建部门采访获悉,今年我区将新建9座垃圾焚烧厂并投入运营,促使全区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总处理能力的比重由目前的11%提高到35%。 【详细】
苏胜卓代表:农村垃圾终端处理能力亟待提升
广西要美,乡村必须美。我区自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全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为生态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农村垃圾日益增多、集中,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却存在处理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满足不了垃圾处理需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