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9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本网藤县讯 通讯员/ 蒙文炎报道) 黄兆华,藤县平福乡中太村人。他在担任村干部的工作中,以发展经济、服务群众为己任,中太村群众夸他有能力、魄力。他也多次先后被评为梧州市“三个文明先进个人”、藤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大代表,平福乡优秀党员、人大代表和经济建设先进个人等。

  捐资修公路

  2000年以前,中太村是一个相当贫穷落后的村庄,村民生活水平较差。黄兆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村干部的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面貌。俗话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黄兆华意识到交通一直是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瓶颈,他便打算带领群众修建一条17公里进村水泥道路。他的想法得到了村里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村里修水泥公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投入,经费是一个大问题。2006年得知交通部门有修建乡村道路项目资金的消息后,黄兆华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边积极与平福乡党委、政府联系,努力争取上级交通部门的项目资金400多万元。他与村干部一起外出联系村里务工经商者、经济能人等,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同时,黄兆华还主持召开捐资修路座谈会,在会上自己带头捐资4000元。另外,他还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走家串户发动群众捐资,仅用十多天时间就筹集到修路资金3万多元。在他的行动和群众修路热情的感召下,1000多名群众义务投工投劳,2008年底,17公里进村四级水泥硬化道路修成了。

  带头磨宝石

  交通畅通了,如何才能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又成了黄兆华的必须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方面的调查,黄兆华认为本村宝石加工业有优势,可以大力发展。为打消群众的疑虑,黄兆华决定率先尝试,他到梧州、贺州昭平县等地学习宝石加工技术,并在家里加工宝石。经过多次试验,黄兆华加工的宝石终于卖出去了。他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从事宝石加工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太村家家户户都有1到2台宝石机,现有宝石加工机1000多台,人均加工宝石收入5000多元,中太村率先成为平福乡的宝石加工专业村。

  黄兆华为了让中太村的老百姓过得更加富裕,他广辟增收渠道。他认为,中太村地处山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阳光充沛,适宜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了改变群众种植观念,他多次组织群众到昭平县、蒙山县等地学习取经,回来后第一年中太村村民就种植了几十亩的茶园。近几年来,茶叶价格逐渐上涨,茶叶生产成为茶农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为此,黄兆华决定带领村民做大茶树种植“文章”,去年全村新增200亩的茶园,为扩大规模村里计划今年把茶园扩大到300多亩,并且逐步向茶叶深加工的方向发展。为打响该村茶叶品牌,黄兆华多次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等到村里讲课,向群众传授茶树种植新技术,引导茶农按照无公害技术标准种植茶叶。平福乡通过送技术、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向茶农传授茶园管理技术,派出技术人员对茶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跟踪指导,及时帮助茶农解决茶树种植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尝到种茶甜头的广大茶农也增强了科学种茶、管茶、采茶的信心,自觉学习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的单产和品质。

  现在,中太村生产的绿色、环保、无公害等无公害茶叶特色逐渐扬名两广等地,收购商纷纷到村里采购,2013年全村产茶叶40多吨。为了给群众开辟更广的致富门路,黄兆华根据本村山多环境好的特点,准备引导群众再发展种植500亩绿色无公害茶叶。他也准备在中太村开办一个茶叶加工厂,专门从事茶叶收购加工,茶叶加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如今中太村的大部分家庭盖起了“小洋楼”,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九成以上的农户购置了摩托车、手机、电视机、太阳能等家用设备,村民希望在黄兆华的带领下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