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24日 09:37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清明时节,莺飞草长。

  记者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从梧州沿西江而上,强烈地感触到,振兴西江经济带已成沿江市县在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中的热门话题。

  大家重新审视西江优势,摆脱思想“误区”,探究依江发展“瓶颈”,寻求发展的对策和希望,从而形成了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

  “江河经济”并未过时

  只怪思想保守一时

  新春的梧州,如朝日欲出,生命将临。

  《梧州日报》推出的有关“以港兴市”的5篇系列报道,宛如母腹躁动、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人士投书《梧州日报》,认定“以港兴市”符合时代潮流和梧州实际。

  梧州市政协委员梁广辉按捺不住说,除了市政协提案委围绕这方面撰写调研报告,他也考虑围绕这方面写提案。

  梧州市委书记余远辉因势利导,重申梧州必须发挥好西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做大做强港口上下功夫。

  梧州人难以忘怀,梧州市早在1897年就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大西南与粤港澳百货出入之门户,成了广西的商业中心和工业策源地,对外贸易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仍雄踞广西龙头交椅,进出口额占了广西的80%,是广西最大的内河港口,进入全国十大内河港口之列、曾有“小香港”之称。

  梧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陈范生回忆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级公路异军突起,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对铁运、水运造成了强大冲击,曾风光无比的西江长途客运消退了,货运也不再是一水独大……

  于是,梧州人茫然了。因水而兴、因水而旺、因水而富的“江河经济”,被某些人看成是骡马交通年代的产物,以至于对西江失去足够的热情,使港口设施“涛声依旧”,港口吞吐量长期在几百万吨爬行,工业失去了强力拉动……

  “以港兴市”的系列报道,犹如一石击起千重浪。贵港和肇庆依靠西江,以港兴市的不争事实,令不少梧州人瞠目结舌。

  贵港港口货物吞吐量2002年是879万吨,2003年突破1000万吨,2007年已逼近3000万吨;该市经济总量已超过梧州,跃居广西第6位。

  肇庆市更是形成“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大工业”的发展格局,近4年GDP增幅跃上广东前列。

  梧州人在大讨论调研中醒悟了,“江河经济”并未过时,只怪思想保守一时,没有与时俱进,及时通过加强立体交通、临江工业、港口建设和优质服务等,去配套、激活和发挥西江优势。

  于是乎,《加快港航建设 促进梧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建议》、《发挥优势 创建西江产业转移经济带》等调研报告形成了,展现了振兴西江的美好前景。

  工业已非小打小闹

  “黄金水道”更显风采

  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项目,终在3月签约,于苍梧“呱呱坠地”,总投资高达150亿元。

  喜出望外的苍梧县县长严伯贵,为之跑上跑下忙征地,忙得寝食失常“闹肚子”。下午下班,他正欲回家歇一会,但听说采访振兴西江,他又打起精神。

  “没有西江就没有这个项目。”严伯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这个项目属于大进大出,年物流三四百万吨,而从苍梧到广州,每吨运费,水运30元,而汽运要100至150元,没有水运哪能搞这样的大工业?”   

  是啊,不少地方如今发展工业,已不是小打小闹,往往涉及大批量、远距离的运输。所以,尽管高速公路、铁路建起来了,但水运的优势始终无可代替,而恰恰相反,有了汽运、铁运的配套,实现水陆无缝衔接,水运更具威力,更显风采。

  我区的白糖运输就很有趣。每年400万吨的白糖要运销上海,而货主并非汽运、铁运直达,而是到贵港中转,通过水运到广州,然后再装箱海运到上海。

  这分明是绕了大弯,可货主说是“曲线救国”,便捷高效。

  这就是江海联运效应!

  贵港市招商局局长李兴南透露,去年贵港市超过60%的引进项目是冲着西江而来的。已落户贵港的华润、华强、华电、台泥等大项目无一不是依江而建。

  “最近,一广东老板来投资成品油项目,就先要搞个专用码头。”平南县政府办陆副主任说,“平南有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19家坐落江边;在29家出口企业中,有22家属沿江。”

  负责平南至梧州航道维护的藤县航道段吴队长说,干了几十年,感到当今最开心。

  “10年前,西江每日过往船只还是百来艘,200吨的船就算大了。而如今,日过船只400多艘,大多吨位在一两千吨,一条船的运量多过一列火车。”吴队长欣喜地说,“藤县新办了一家大的金达造船厂,平南县也办起两家大造船厂。他们造的都是千吨以上的大船,开春才3个月,全年的订单都已接满。西江若不是流金淌银,谁会抢着造船?”

  “贵港贵在有港,通过西江,东可对接珠三角的广州,西可进北部湾的南宁,可谓左右逢源。”贵港市委书记赖德荣说得入木三分,“西江已越来越成为贵港发展不可替代的一张‘王牌’。”

  如今,不少专家在奔走呼吁,要振兴西江经济带。广州、肇庆、云浮、梧州、贵港、贺州等市县的政协组织,已连续19年轮流召开西江走廊协作年会,今年就轮到贵港做东。

  更出人意料的是,连西江上端的贵州,如今也看好西江,积极呼吁融入西江经济带。

  消除“瓶颈”大步向前

  西江明天更加美好

  ●最大的“瓶颈”——缺乏发展规划。

  “西江两岸都是农田保护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就没有农保地转化的依据,建港口办工业就无地可用。”平南县政府办陆副主任说,“如今,平南县一年的用地指标才280亩。有个投资5亿元的酒精项目,就因无地而‘泡汤’了。”

  “建设西江经济带,必须规划先行。其建设的学术层面探讨和理论层面的论证,必须落实到规划上,才有实施的可能。”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熊宗仁也撰文呼吁,“国家应将西江经济带纳入宏观决策之中,给予产业政策支撑,形成国家意志与区域意志的统一,形成内在需求与外在推动的结合。”

  ●最急的呼声——尽快建设长洲水利枢纽3号、4号船闸。

  长洲水利枢纽去年春滞航船只超千艘,去年底滞航船只700多艘,惊动了国务院;今年3月又有500多艘船舶滞航;4月4日三船挤抢过闸,撞坏了1号船闸闸门,使滞航现象更是雪上加霜。

  “这真是致命的打击。平时每吨运费30元,滞航时达到90元。每月两次的贵港至昆明的货物专列,常因此转道直往广东。”贵港爱凯尔集装箱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怡森诉苦说,“2007年因长洲水利枢纽压船,大概压跑了五六百万吨货源。”

  长洲水利枢纽1号、2号船闸年通过量只有3000万吨,而仅贵港市,2008年货物吞吐量就超过3000万吨,2010年将超5000万吨。沿江市县强烈呼吁,长洲水利枢纽赶快上3号、4号船闸,以免“卡脖子”。

  ●最多的企盼——开展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

  梧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陈范生说:“广西东向的车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最大,效益也最好,可基础设施最差。”

  贵港市的公路密度就低于全区平均数:2004年按国土面积计,低了2.04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低了7.15公里/万人。

  有网民说,广西经济发展滞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一条东西横贯的铁路大动脉和高速公路,从而多次丧失直接从发达地区摄取活力的机会。

  现在,南广快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将相继动工,但仅此还是不够。

  贵港的进港公路,除3个作业区(码头)外,其它都在4级以下。樟竹码头每天发船能力达3000吨,由于仅有一条乡间小路进港,日装载量只有1500吨……

  西江沿线干群都在企盼:广西搞了许多基础设施大会战,能否搞一次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

  振兴西江,“瓶颈”已露出水面,“山雨”将要来临。

  西江儿女憧憬未来——西江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编辑:丹子  作者:肖道南 陈健民 黎 攀 刘 艺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