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1日 10:34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为保持我区发展良好势头,必须多渠道增加投资,最大限度地增强“马车”动力。而要使投资发挥最大效益,就要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对此,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是应努力做好的。

  第一,将资金投入到促进增长、保障民生的领域。资金投向决定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前景。为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坚决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即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这些有效措施既明确了投资的重点领域,即在境外需求收缩的背景下,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拉大经济增长,又指出了促进增长的方式,强调通过自主创新和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应当确保在这些重要领域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经济转型,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已经成为投资热土,处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应当抢抓机遇,用足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投资政策和指标,利用好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00亿元资金,重点投入到重点产业发展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广西大通道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其他区域协调发展、就业和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增强后劲,为经济复苏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蓄能量。

  第二,将资金投入到扩大就业的领域。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扩大就业就是要扩大产业、支持创业、扶持企业。利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将资金用到新增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等领域,通过做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民间投资热情受损,投资欲望降低的经济环境中,政府不仅要激发创新精神,创造创业环境,更要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并给予资金支持,推动更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和回乡农民工创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劳动力就业的载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提供就业的最多的领域,是最急需资金投入的地方,因此,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精神,在资金投向上,既要支持国有大企业,更要确保资金落实到民营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政府在危机时期尤其要用好公共权力,在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急需地方上起到应有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处理危机时期,政府的权能会超出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因而很容易出现权力意志偏离甚至权力蜕变的现象,极有可能出现政府在掌握公共资源“搭便车”,如以扩大内需为名为政府建楼堂馆所、装修办公场所等,或以借鉴经验为由而考察旅游。要防止经手的资金流量增大时巧立名目被截留挪用甚至贪污腐化等,最根本的是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加强监督。一是健全决策制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凡重大项目安排,尤其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工程项目,须由专家充分论证后进行决策,要有效防止以应对危机“出手要快”为由搞官僚决策;凡属大额资金使用,须充分发扬民主、集体研究决定,不能搞个人专断;凡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能搞暗箱操作。二是推行政务公开、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公开透明原则,让群众了解政府在扩大内需,保障增长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防止腐败;加强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防止干部在危机处理中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并发挥更好的作用。三是提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正确处理危机的能力。

  (执笔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陈元中)

编辑:木偶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