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周 珂 通讯员 韦尚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作为一名仫佬族外科医师,从医20多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潘观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在用一颗赤诚的热心践行“医者仁心”信条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为当地各民族团结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2014年,他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多个民族。罗城县人民医院现有在职干部职工496人,担负着40多万各族人民健康的医疗保健重任。

  1992年7月,潘观宁从右江民族医学院毕业后,在该医院从事包括胸外、泌尿、小儿外、烧伤整形等外科综合医疗临床工作。因工作认真,刻苦钻研,又能用仫佬族、壮族方言与当地少数民族病人沟通交流,他很快得到了各民族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罗城县人民医院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外科专业人才,多名有一技之长的医务人员调到发达地区工作。面对外界的诱惑,潘观宁始终不为所动,一心扎根少数民族山区,服务各族群众。2002年8月,他开始挑起了医院外二科主任的重任。

  “医院要发展,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潘观宁深知,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不辜负少数民族群众的期望。他带头钻研业务,组织科室同事学习、应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先后陆续在医院开展甲亢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大、中型手术,不断提升医务水平。2004年,他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结业回院后,引进器械开展更为复杂的食道癌、肺叶切除等手术,填补了医院的空白,提升了外科的综合实力。

  “作为医生,要有责任心,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尽量为病人解除痛苦。”在治病救人时,潘观宁不怕累,不怕脏,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病人”的工作理念。同时,他不分民族、性别、贫富,一视同仁,在病人心中威望很高。有一次,一名少数民族儿童因大量食用黄皮果引起便秘肠梗阻。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后,潘观宁给患儿做了麻醉,一边按压患儿腹部,一边用手指从患儿肛门把一颗颗黄皮果籽和粪便掏出。花了两个小时,帮助患儿解除了病痛。

  据统计,2008年以来,潘观宁治病救人达1.5万余人次,被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亲切称为健康的“守护神”。

  潘观宁不仅是医者,也是民族团结的一名编外宣传员,经常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解释病情。

  “潘医生的耐心讲解,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也让我们的健康多一份保障。”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农合政策不了解,认识存在误区,不愿交纳每年新农合70元个人费用。本着对群众的关心,潘观宁利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对口帮扶农村工作的契机,深入少数民族乡村,在开展义诊和帮扶的同时,广泛宣传新农合政策,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了解这一政策的好处,让他们自觉参加新农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薇璞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