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蒋锦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月23日晚,在台风“潭美”带来的绵绵阴雨中,“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风雨无阻,准时奏响。现场观众小林在微信上感叹:“结束时掌声和拍,意犹未尽。”从第一场只售出27张票,到现在拥有上千会员,已演出40余场的“南国之声”已成为南宁市民享受“旋律与心灵相恋”的文化磁场。

  这是广西演艺集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取得的成效之一。

  刚刚组建一年的广西演艺集团,通过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寻找成长发展的突破口。“结合文化工作实际,践行群众路线,做好文化惠民,服务文化民生。”在动员大会上,广西演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红英明确提出要求。

  带着课题下基层,带着任务下基层,带着感情下基层。广西演艺集团向党员干部发放调查问卷和民主评议表各100多份,集团领导班子深入集团各子公司基层调研,听取大家对集团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打破艺术院团“闭门造车”的状况,组织召开观众座谈会,“面对面”请观众对演出提意见,共同探讨文化演出如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通过认识查找,问题出来了。总结起来有四点:一是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是如何整合优化人才、设备、场馆、剧目等演艺资源;三是如何适应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四是如何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要解决问题,就要努力增强艺术生产、创作、演出过程中的群众意识和群众观念。”广西演艺集团从上至下形成共识,“必须扭转‘以艺术家为中心’的旧观念,建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新观念。”

  针对一系列具体问题,整改措施逐一落到实处。

  群众爱看什么,就演什么。充分考虑观众群的审美需求、欣赏水平与喜好,创作、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演出,歌剧、舞剧、音乐剧、先锋话剧、木偶剧各有侧重,以达到“众乐乐”的效果。

  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开设会员热线、会员俱乐部,建立客服QQ群、微信公共平台、演出官方微博等,为观众提供全面的演出资讯平台;建立电话预约、网络订票、送票上门、微信订购等多种便捷的购票渠道;定期召开观众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观众提出的要求不断改善演出内容与演出服务。

  整合演艺资源,构建演艺平台。整合南宁剧场、广西儿童剧院、广西杂技剧场,构建了以“南国之声”等的四个常态化演艺平台,使演出场馆不再闲置,优质剧目不再“入库”,群众不再无戏可看。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广西演艺集团主动担当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树立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观念。

  今年以来,广西演艺集团推出数十场文艺惠民免费演出。近百人的艺术团队奔赴柳州、桂林、北海以及靖西、德保、宜州等地,在各地乡镇开展服务“三农”文艺会演,为上万乡亲送上文化大餐。木偶剧团深入农村,在村前平地上搭起简易舞台,演起了孩子们喜爱的木偶戏。杂技小分队将精彩演出送到了广西少管所。

  演员来到群众广场、社区、学校,下乡镇到农村,通过艺术形式增强了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年轻一代演员们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回报社会、奉献人民”的真谛。

  “群众的掌声,饱含着对文化的渴望。”几个月的基层演出,青年歌手蒋冬健收获了在城市大舞台上体会不到的情感,“我们的歌声,就应该更多地为群众歌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