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讯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该县采取措施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激活民族文化,让其释放出应有的光彩,彰显仫佬山乡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该县注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共收集文字“非遗”资料6万多字,录像资料60个小时以上,录音资料30多个小时,图片800多张,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体育竞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1015项。仫佬族依饭节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走坡节、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婚俗等6项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有11项列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该县于2009年和2013年,先后举办了两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在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中,将仫佬族刺绣技艺、舞草龙、走坡节、仫佬族婚俗、草编、竹编等非遗项目创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展演,形成了“风情舞动罗城·多彩仫佬山乡”的非遗展演项目,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非遗项目还被编成山歌,录入《仫佬山歌》进行传唱。2011年在四把镇双寨村中寨屯建设了仫佬族依饭节和仫佬族刺绣技艺传习基地。今年,又建立仫佬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内设书画摄影展厅、非遗展厅、仫佬族书画院和文学、戏剧、书画等创作室。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人进到校园举办各类民族文化培训班。组织民族文化进景区活动,把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让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仫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村落有着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积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文化成果,留存着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展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其中蕴藏了千百年来经济社会变迁的大量信息。近年来,该县认真实施“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对石围屯、大勒洞屯的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了修复保护,石围屯被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成为集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该县还组织创编排演大型仫佬剧《玉笛情缘》、创编了仫佬族风情歌舞《依饭神歌》、《一声哥来一声歌》、《啰哈啰》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整理出版了《罗城歌谣集》、《罗城民间故事集》、《罗城谚语集》,以及《仫佬族音乐》、《仫佬族舞蹈》、《仫佬族历史与文化》、《仫佬族风俗志》、《仫佬族风情录》、《常用曲目》、《仫佬族文物》、《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医药》、《仫佬族通史》、《仫佬族古歌》、《罗城诗词选》等一批文化精品。《仫佬族古歌》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文学作品“山花奖”,大型仫佬剧《玉笛情缘》获第八届广西剧展大戏展演“桂花铜奖”、《唢呐欢歌》获广西第八届广西剧展小品艺术展演“桂花铜奖”,《悠悠寸草心》获广西“八桂群星奖”,《仫佬族通史》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韦如代)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罗城四家班子领导集思广益谋划发展
5月5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召开四家班子领导会议。蒋向明、潘秋琳、谢土鸾、覃展、莫绍乾、韦永锋、阳大卫、韦代成、陶振辉、吴良杰等在家的县四家班子领导,以及有关单位领导参加会议,分别就县城区扶贫生态移民、仫佬族凤凰寨、大山水库引水等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专 【详细】
罗城“三个高于”创文化名县
连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双合村的“于成龙古道”修复工程在紧张施工。该工程建成后为罗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增添新“看点” 【详细】
[罗城县]因户施策 精准扶贫摘“穷帽”
5月9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扶贫办透露,该县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20.97万人下降到如今的10.01万人,3年时间,全县有10万余人甩掉贫困帽 【详细】
罗城倾力推进民族区域生态建设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生态示范县、森林县城和“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民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详细】
罗城首季财政收入增长五成
今年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加大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第一季度财政收入8200万元,同比增收2781万元,增长51.31%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