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是古代壮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艺形式,是集音乐、文学、舞蹈的综合性艺术。驮娘江两岸壮语将其称为“问艺”,其意为“消愁”、“解闷”。明末清初时,西林县那劳村已组建有壮剧戏班,后发展到右江流域及其上游的云南东南部壮族地区。至同治、光绪年间,西林那劳村的岑毓英和岑春煊,先后当了云贵总督和两广总督,由于他们的影响,西林和那劳成了滇黔桂边界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西林地方壮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那劳壮戏历经几百年,也曾出现过衰落的现象,但每段时间总有热爱壮戏的人,坚持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那劳壮戏在第四代传承人苏瑞想的带领下,依然保留有独立的剧团,使壮戏得到很好传承和发展。
那劳壮剧团目前共有28位演员,年纪最大77岁,最小36岁。每当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时,该剧团成员便手拿乐器,走出家门,聚集到一起吹拉弹唱,排练壮剧。该剧团在周边县闻名遐迩,常常被毗邻县区邀请参加演出。曾多次受田林县、云南省富宁县和本县各乡镇邀请参加各种演出,获得很多奖项和荣誉。
那劳壮戏以北路壮戏为主,在唱腔、台步等表演形式上与其它流派的壮戏基本相同或相近,戏中主要有丑、武、旦、生、王等5个行当。它的主要唱腔有正调、过场调,是由当地民间山歌基调发展而成,其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吸收了当地古老山歌中的成分,而又优于当地山歌,具有浓郁的壮族田园风味。取材上一般都是当地流传较为广泛的民间故事、传说等。
而乐器使用、乐器定调及曲谱与其它流派的壮戏有明显的区别,那劳壮戏对弦乐器的定调保持了原有的古朴的风格,壮戏使用鼓、锣、钗、二胡、马骨胡、无膜竹笛、三弦及木鱼等八种乐器,闻名遐迩的“八音”调便是由这八种乐器同时演奏而得名的。
那劳壮剧团在传承发展本地壮戏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实际困难。剧团成员们凭借着对壮戏的热爱以及传承发展本地戏剧的责任感,齐心协力,迎难而上。 如今,那劳壮戏团团长雷有昌、编导苏瑞想等艺人一起,从老一代艺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传承和弘扬那劳壮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创作出了《驮娘江牧歌》、《百鸟衣》、《姐妹情缘》、《卜黑鸟》等诸多优秀剧目。
“那劳壮戏团是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那劳壮剧团编导苏瑞想如是说。
近年来,在西林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那劳壮戏团多次受邀参加自治区、市、县的各种文艺会演;在该县举行的各种文艺会演比赛中多次夺得好名次;2010年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优秀戏团”称号。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靖西县]挖掘边关民族文化资源 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靖西县坚持抓文化产业和文化精品生产,坚持文旅结合,努力打造以壮锦、绣球等特色民间技艺品牌,逐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 【详细】
八步区:山歌嘹亮赛歌会 民族文化齐传承
7月4日,八步区贺街镇浮山赛歌台前人头攒动,歌声嘹亮,粤桂湘三省(区)传统民歌赛歌会在此精彩上演。 【详细】
汪甸瑶族乡加大力度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咚咚锵、咚咚锵……”、“喇叭吹起来、锣鼓敲起来……”随着报幕人一声喊起,5月4日,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六朴村一年一度的“风流歌圩”节开幕了,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汇聚一起载歌载舞。歌圩节以壮戏为主,现代戏为辅,汇集小品、快板、山歌、舞蹈等民间特色的原 【详细】
罗城激活民族文化彰显独特魅力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该县采取措施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激活民族文化,让其释放出应有的光彩,彰显仫佬山乡的独特魅力。 【详细】
[田阳县]依托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
田阳县是壮民族的发祥地,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乡。近年来,田阳县加紧对县内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依托“布洛陀文化、舞狮文化、瓦氏文化、歌圩文化、红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全力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