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2日 来源:桂林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坚定信心全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两个建成”目标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攻坚时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过去五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年来,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培育了9个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4%,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旅游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兴服务业逐步壮大,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由大向强转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湘桂、贵广高铁和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两江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临桂新区核心区基本建成,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老城功能、业态和品位实现新提升,县城新空间逐步形成,呈现发展新活力,示范乡镇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桂北城镇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招大引强成绩斐然,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与国内外的旅游文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层次论坛和展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桂林喀斯特申遗成功,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漓江保护利用机制,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开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美丽桂林乡村建设成绩突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区前列,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桂林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球仍将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回暖复苏。我国已经进入“三期叠加”时期,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重要阶段,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挑战,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形成,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趋势明显。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自治区确立的“四大战略”,为桂林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新空间、新增长点。经过多年发展,桂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旅游胜地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名城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多重效应叠加,为加快发展集聚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必须清醒看到,我市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差距的难度加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在:稳增长压力大,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兴增长动力难以接续;转型升级难度大,县域传统产业面临困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约束趋紧,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全国差距较大,短板瓶颈明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着力在优结构、增动力、补短板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桂林特色发展之路。 

 

  

   

 

  

  

  

  桂林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布局图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融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格局,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要求,实施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做强升级“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科学发展。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法治保障。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民生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共同富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桂林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

  经过五年的努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发展速度。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3500亿元,年均增长8%,比2010年翻1.2番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备,旅游总收入超1000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显著提高,形成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4:45。城市文化特色突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以上。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平。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节 发展动力

  培育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并重,投资与消费并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并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创新经济和管理制度,向社会提供规范、公平、有序、开放的制度环境。培育和引进创新实体及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和重点应用项目,在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充分挖掘桂林文化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文化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

  投资拉动。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在保持投资总量增长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向关键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领域倾斜,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占比。

  消费联动。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社保体系,建立扩大升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重点抓好旅游、养老、健康、信息、教育、家政、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工程,形成新的消费业态。

  产业带动。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实体经济龙头企业,提升二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推动。加快市县新区和重点乡镇建设,完善功能,增强城镇吸纳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释放新型城镇化红利。

  改革开放促动。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高铁经济带建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第二章 优化布局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贯彻实施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突出产业功能、提升生态功能、增强城市功能为导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空间功能区划

  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自治区已划定县区级空间功能区划,确定了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构建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吻合的空间蓝图。

  城镇空间: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各县县城所在地和重点乡镇的核心区域,占全市行政区面积13.1%,是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

  农业空间:主要包括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乡镇,占全市行政区面积33.6%,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区域,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生态空间:包括生态地位重要、关系生态安全的乡镇,占全市行政区面积53.3%,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和确保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县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以及自然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禁止开发。

  图1桂林市空间功能区划图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要求,遵循集聚、集约、集群、循环、生态发展的原则,在“一轴两带”空间布局基础上,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建设“一核两区”,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现代产业核心区。包括六城区和灵川、永福县部分区域。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着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兴安、全州、荔浦、平乐县。重点发展以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中药材、竹木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以及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等服务业。

  生态产业经济区。主要包括龙胜、资源、阳朔、灌阳、恭城县(自治县)以及周边县区的部分乡镇。重点发展生态度假、民族民俗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业,以及山地农业和生态经济林业,适度发展风电、木材精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业。

  图2桂林市“十三五”产业空间布局图

  第三章 整合资源 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做大园区经济。

  第一节 加快建设工业园区

  按照整合资源、错位发展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园区2个,超200亿元的园区3个,超100亿元的园区4个。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园区交通、供电、供水、通信、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功能,为推动项目落地、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园区。高新区要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培育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和智慧产业基地。建成花江生态科技园、光通信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加快企业引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做大铁山园、信息产业园、英才园产业规模。到2020年,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位明显前移。整合苏桥和西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引进大项目,推进产城融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等产业,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区;临空经济区要在商贸物流、智慧产业、休闲旅游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到“十三五”期末框架基本形成。雁山低碳经济产业园要利用科教资源优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平台。各县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坚持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集中力量重点建成1—2个工业集中区。发挥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化解过剩产能。引进培育一批工艺技术先进、投入产出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桂林高新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齐飞”,各县工业集中区“多点支撑”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园区管理主体的权、责、利,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创新园区开发和运营模式,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推进园区市场化运作、封闭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建立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图3桂林市“十三五”工业园区布局图

  第二节 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坚持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行,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超过20个,集聚区增加值超600亿元。

  鼓励采用专业运营商模式,统筹集聚区的建设、招商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进投融资、公共技术、商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集聚区的交通、通讯和人居等配套功能,营造公平竞争、服务优良的市场环境。

  分类引导集聚区加快建设。利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基础良好、企业集聚度较高的旅游休闲、特色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集聚区,提高产出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潜力大的现代物流、教育培训、金融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集聚区,进一步加快集聚集约发展,提高产出效益和产品竞争力。规划新建一批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按照“五年见成效,十年基本建成”目标要求,加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加快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智慧产业、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提升服务粤桂黔以及对中南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园区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入生产运行。

  图4桂林市“十三五”服务业集聚区(自治区级)布局图

  专栏1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中心城区城市休闲、漓江东岸山水休闲、阳-荔-平田园休闲、桂阳公路、猫儿山生态养生、灵渠历史文化、青狮潭滨水生态、龙脊民族生态文化、八角寨丹霞风光、动感天湖文化湘山、千家峒原生态文化、百寿健康养生、恭城休闲农业13个旅游片区。

  健康养生服务集聚区: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中国—东盟友好疗养基地(桂林万福养生休闲旅游区、琴潭“栖息式”社会化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桂林空港物流产业园区、桂林城北现代物流集聚区、灵川现代物流集聚区、苏桥无水港物流园区、桂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桂林航空港保税物流园。

  新型/特色专业市场:桂林农产品交易中心(食尚港)、五里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象山区根雕奇石文化产业园、荔浦衣架家居用品交易市场、各县新型/特色专业市场。

  文化创意集聚区:桂林创意产业园、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桂林国际体育城(桂林金世邦国际足球旅游文化产业园、桂林凤凰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

  金融商务集聚区:桂林临桂区中央商务区。

  科技服务集聚区:桂林高新科技园、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燕京啤酒(桂林漓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桂林电商谷、桂林软件与服务外包集聚区、桂林信息港。

  教育培训服务集聚区:桂林雁山科教园。

  综合性服务集聚区:桂林通用航空服务集聚区、城北高端商贸现代服务核心区、城北铁路小镇、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

  第三节 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加快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尽快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规模集约发展。到2020年,全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数量超过27个。

  加快完善示范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扩大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运用,积极引进、创新、运用一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基本实现全程清洁生产。

  健全示范区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追溯制度。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100%,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基地建设,发展富硒长寿产品,打造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专栏2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程

  种植业示范区:阳朔百里新村金桔、兴坪柑桔,恭城月柿、西岭桃李,灌阳千家峒雪梨黑李,资源中峰红提,永福福寿田园富硒农业,荔浦修仁砂糖桔,平乐沙子淮山,龙胜苗乡生态农业、泗水休闲农业,临桂相思湖柑桔,灵川海洋天桃、大圩古镇提香,兴安红色湘江柑桔,全州禾美稻香生态农业,雁山草坪休闲农业17个核心示范区。

  水产畜牧业示范区:阳朔福兴生态养殖休闲旅游、临桂山羊标准化养殖、资源食草畜牧健康养殖(南北片)、恭城竹狸养殖、临桂水产清洁健康养殖、临桂梅花鹿特色产业、平乐源头现代肉牛循环农业7个核心示范区。

  林业示范区:荔浦生态林业(花卉苗木)、临桂义江桂花苗木产业、全州两河镇金槐种植3个核心示范区。

  第四章 转型升级 提升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

  按照“产品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市场规范化、服务国际化”发展理念,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品质旅游”战略,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构筑旅游开放合作平台,着力打造与国际旅游胜地相符的旅游精品和旅游服务,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第一节 构建人性化的服务体系

  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口岸、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提升市区高端旅游接待能力,建成一级服务中心,在阳朔、兴安、龙胜县(自治县)建成二级旅游服务基地,在主要景区周边建设一批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等设施。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酒店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集团和品牌酒店管理,提质改造一批老宾馆,推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鼓励发展各类生态、文化主题酒店和特色化、中小型家庭旅馆。扶持发展若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品牌优势突出的旅行社,鼓励中小型旅行社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鼓励境内外知名旅行社到桂林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建立资源优配、分工合理、市场清晰的旅行社经营体系。按照国际一流的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旅游服务软件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完善旅游信息咨询、安全保障、应急救助、交通、自助游等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主客共享、安全舒适、体系完备、标准规范、优质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格局。健全旅游消费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体系,推进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旅游品质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节 打造多样化旅游精品

  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一核三极三带”旅游空间布局。将中心城区建成集山水、文化、休闲、服务、康体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核心区。优化提升南部、突出发展西部、特色发展北部三个增长极,提升漓江黄金旅游带,建设湘桂走廊名山胜水休闲旅游带、贵广高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带。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山水观光、历史文化等八大系列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开发中高端休闲体验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八大世界级旅游景区,提升3A以上旅游景区品质,加快建设26个旅游小镇,发展低空旅游、体育运动基地等项目。改造、恢复、建设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彰显桂林文化内涵,提升两江四湖沿岸、阳朔西街、兴安水街等休闲街区品质。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加强传统历史古村落保护开发,形成差异化经济增长点。根据各县旅游资源,设计差异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做优桂林旅游圈。

  第三节 加强旅游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地宣传与开发建设、旅游教育培训、旅游扶贫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推动建设中国(阳朔)-新加坡旅游产业合作试验区;加强与台港澳地区市场推广、旅游投资、客源互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深化与周边省市的旅游一体化合作,打造跨省区的旅游信息交流、资源流动和项目建设平台,推动建设粤桂湘黔四省区旅游合作联盟,形成大旅游圈。重点打造跨省(区)生态、民族民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建成最具中国特色的山水文化走廊。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壮大旅游企业整体实力,引进市外优势企业,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竞争力。

  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业休闲、工业体验、文化品味、旅游教育、栖息式旅游度假地产等产业。重点打造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阳朔百里新村等一批休闲农业品牌;建设桂阳公路工业体验旅游片区,打造琴潭啤酒一条街,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发展历史、名人故居旅游,建设地方特色风情街区。培养旅游智力团队,积极发展旅游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点景区的策划、设计及运营管理等旅游服务产业,建设国际旅游培训中心,实现旅游向更高层次转型发展。

  深化智慧旅游建设。整合旅游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打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桂林旅游大数据中心。建立旅游电商平台,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个性化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基本实现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全覆盖,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水平。支持“旅游+互联网”示范县建设。构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发挥过境免签和入境免签的政策优势,强化整体宣传营销,培育新的客源增长点。

  专栏3旅游业重大工程

  八大旅游产品开发工程:山水风光、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红色主题、生态乡村、户外运动、浪漫婚典。

  八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提升漓江风景名胜区“两江四湖”景区、阳朔山水休闲景区、龙胜龙脊梯田景区、资源八角寨丹霞景区、兴安灵渠景区、猫儿山养生度假区、动感天湖景区。

  休闲度假区建设工程: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提升改造、桃花湾生态旅游休闲区建设、漓江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万达文旅度假区建设、古桂柳运河-会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

  旅游服务提升工程:接待能力提升工程、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旅游诚信建设、旅游环境建设、智慧旅游建设工程。

  第五章 强基兴企 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优势产业主导地位,优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

  第一节 提升优势产业主导地位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大产业和行业小巨人,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光通信和微波通信设备、军工电子、汽车电子、行业应用软件、光电光伏、LED电子等产业,推进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

  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立足医药生物资源和民族中药优势,大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适用医药技术、产品和资金,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积极发展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西南地区特色中药生产基地、广西重要的生物制品生产基地。总产值年均增长11%以上。

  先进装备制造业。利用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装备制造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智能电网电力设备、智能数控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轨道交通、环境保护装备。打造桂林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南方重要客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广西电工电器制造基地。总产值年均增长11%以上。

  生态食品产业。依托丰富的农林资源和生态品牌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附加值,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休闲食品,大力发展饮料、禽畜加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调味品加工。建成重要的区域性生态绿色食品基地。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二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发挥现有基础和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创新资源,积极培育3-5个新兴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培育航天航空电子元器件、电子核心基础技术与器件、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着力推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的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产品,推进实施绿色再制造、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超硬人造金刚石、电工绝缘、电工合金材料、纳米粉体、纳米金属等新材料产业。

  大健康产业。积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民族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养老、互联网医疗等产品和业态。

  第三节 优化改造传统产业

  运用“互联网+”、智能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传统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

  包装与竹木加工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提高产品品质,着力发展特种纸、高档生活用纸、人造板、竹木智能家居和旅游工艺美术品等。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

  化工建材产业。加快滑石、碳酸钙等非金属矿物制品精深加工,推进新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利用基础化工原料优势,重点开发日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形成特色和新的增长点。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电力产业。积极发展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打造桂东北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橡胶制品产业。以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大绿色环保、高性能、特种专用轮胎和健康养生橡胶产品的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橡胶产业基地。总产值年均增长11%以上。

  冶金产业。实施“有保有压”政策,鼓励锰铁加工、铜加工、铝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提升锌、钽、铌等金属综合利用率,淘汰落后产能。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专栏4工业产业建设工程

  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中国-东盟信息港桂林核心基地等产业示范基地。

  2.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口腔医疗器械生产、临床检验仪器及试剂产业化、生物植物资源综合应用等产业化基地。

  3.先进装备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环境保护装备研发生产、高端数显量具量仪生产、特种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设备、先进橡胶成型设备产业化基地。

  4.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节能产品生产、电工电子新材料产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特种吸附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桂东北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开发3D打印、机器人、航空装备及零部件、航空电子产业等产业。

  第四节 增强工业发展能力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桂林制造整体形象。

  实施“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中小微企业”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建设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核心业务,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加大对基础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大工业基础瓶颈,促进基础领域产品与技术的首次应用和跨领域推广应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广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第六章 创新业态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按照“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思路,创新“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带动能力、集聚能力和竞争力。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商贸、运动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健康养生产业。根据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城区和灵川县以“医疗、康体、休闲和购物”为重点,东南区以“山水体验、休闲旅游”为特色,西部区以“民俗体验、特色医疗”为特色,北部区以“历史文化、修心养性”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保健食品加工、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养生养老地产、健康旅游、医疗康复与养生保健、健康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七大产业,规划温泉康体、文化养心、农业体验、森林养生和民俗风情5大类21个特色主题小镇,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健康服务业为龙头,以制造业为支撑的全景式健康产业链。创新医养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大力推进居家、候鸟式等养老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医疗养生养老机构。打造“漓水青山,养生桂林”城市品牌,将桂林建设成为国际养生天堂、国家社会化养老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健康旅游示范区。到2020年,养老床位超4万张,实现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商贸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老城区和县城中心区重点优化提升商贸品质,恢复提升传统商业老字号品牌,融入各类现代商业元素,结合棚户区和小街小巷改造,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和特色夜市,探索旅游艺术品“互联网+”个性化定制发展模式。新区重点完善商贸服务设施和场所,配套建设大型购物商场和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成1-2个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深度挖掘桂林特色饮食文化,推进“名菜、名师、名店”工程,做大桂林米粉产业,提升桂林特色饮食文化影响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建设台湾街等一批特色餐饮街区,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要。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推动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和网上购物等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线上线下业务结合等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引导农产品网上销售,扶持建设一批特色“淘宝村”。建成“免税店”,扩大旅游消费。到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200亿元,年均增长10%。

  运动休闲业。鼓励和支持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结合桂林旅游品牌和资源优势,积极申办和举办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打造具有桂林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积极拓展业态,推动体育与其它产业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拓展运动休闲消费市场。规范发展徒步定向、登山攀岩、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提高桂林体育休闲服务知名度。

  第二节 做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规模发展、集聚发展、专业发展思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做精,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超40%。

  信息服务业。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模式,建设电子商务、健康云等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据开放,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智慧云服务,培育发展移动互联网、三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网络应用软件产业,不断优化延伸信息服务产业链。发展科技、设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建设软件开发、智慧应用等信息服务基地。到2020年,全市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

  物流业。推动桂林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建设,加快物流产业发展。鼓励城市中心的物流企业逐步向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铁路场站周边疏解。重点建设以机场、铁路场站和水运港口为依托的枢纽运转型物流园,以城市为依托的都市配送型物流园,以交通快速环道为依托的专业市场型物流园,以各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依托的产业基地型物流园,构建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冷链物流服务设施,建立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和监控追溯系统。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运用,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引导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吸引境内外物流企业入驻桂林设立区域性物流总部、分拨转运中心,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区域知名物流企业品牌。到2020年,全市新建仓储和货场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

  金融业。打造桂北区域金融中心,健全银行体系,争取设立桂林旅游银行,支持金融机构整合资源、拓展业务、规范发展,上市融资做大规模。引进和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争取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推动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引进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完善保险市场体系。鼓励创新保险产品,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开发适合桂林的新兴、特种和综合性旅游保险产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覆盖面,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深化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增加个人本外币特许兑换经营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工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信贷产品和审贷模式,加大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鼓励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到2020年,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挂牌企业超20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商务会展业。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要求,推动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桂林特色的会展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会议、论坛、展览,不断提升会展服务业的影响力。完善和延伸会展服务产业链,促进旅游、酒店、餐饮、通讯、翻译、广告等会展配套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会展市场主体,到2020年,培育大型会展企业5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5个,实现会展业直接收入超10亿元。

  第三节 以标准化引领服务业发展

  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重点在旅游休闲、住宿餐饮、健康养生养老、现代物流等产业和领域制定一批地方特色标准或规范,探索制定一批联盟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标准实施和监督,大力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标准试点示范活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建设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出台标准或规范超100个。

  专栏5服务业重大建设工程

  服务标准化工程:旅游、文化、健康养生、住宿餐饮、物流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

  生活性服务业重大工程:

  1.养生养老:三大产业片区建设工程、七大产业建设工程、21个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2.商贸服务: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工程、商业品牌建设工程、电子商务提升推进工程、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程、桂林米粉产业发展工程。

  3.运动休闲业:环漓江国际自行车赛道、桂林休闲步行系统建设工程。

  4.其它服务业:中介服务、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

  生产性服务业重大工程:

  1.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基地建设工程、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等。

  2.金融:设立桂林旅游发展基金、桂林旅游银行,上市企业培育工程。

  3.商务会展: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三大会展品牌,打造一批县域特色节庆品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第七章 健全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农业模式,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和品种结构,做强做优粮食、果蔬、养殖、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稳定粮食产量。加强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当发展旱粮作物,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在粮食主产县(区)继续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粮食年产量不低于200万吨。

  加快发展优质高效水果产业。加强低产果园改造和品种更新,重点建设葡萄、月柿、柑桔、桃等12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基地,推行水果标准化生产,打造中国出口东盟国家水果基地。到2020年,水果产量超450万吨。

  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实施“菜篮子”工程,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引进新品种,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提高蔬菜品质,扩大蔬菜生产规模。重点建设临桂、雁山、七星区和灵川、永福县等“菜篮子”基地,建立资源、龙胜县等山区蔬菜种植基地,到2020年,蔬菜产量超450万吨。

  积极发展养殖业。创建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势特色养殖示范带,实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畜禽良种等工程,实现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支持发展肉牛(羊)草食畜牧业生产,建设中国南方(桂林)草食动物饲养基地,鼓励发展竹狸等特色养殖。在保护好水源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禾花鱼等水产养殖业。到2020年,养殖业产值超200亿元。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在确保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珍贵树种和名优经济林,实施大径材培育工程和林产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发展油茶、花卉苗木、罗汉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采集加工业。到2020年,林下经济产值超100亿元。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采摘、种养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农耕和节庆文化、森林养生等农业休闲旅游。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引进各种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实现休闲农业总收入超30亿元。

  第二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基本消除现有安全隐患。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各县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全面建成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与青狮潭水库联合调度,形成漓江堤库结合防洪体系。

  提高农业科技保障水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引进社会资金,建成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县。推进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加强动植物育种、疫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主体做大做强,提高流通效率。实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工程,完善农资配送网络,加强仓储、运输、冷藏、包装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重点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强化信息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线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市县两级肉类产品储备机制。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入股、托管、代耕代种、转包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资连锁、种苗供应、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产品加工业务。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创建,到2020年,建成100个示范社。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探索创新政府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规划和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支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第四节 精准发力脱贫攻坚

  建立完善精准扶贫机制,以贫困县(片区县)、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为主战场,注重资源整合,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紧紧围绕“七个一批”工程,开展“十大行动”。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建立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突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每个县(区)重点培育2-5个对贫困村贫困户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加大教育培训,组织贫困人员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安排5.68万贫困人口搬迁安置,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利用生态补偿收益,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完善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程资助、全程扶持,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建立贫困人口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医疗救助解困一批。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政策兜底一批。2020年前,实现全市28.7万农村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全部脱贫,4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片区县)全部“摘帽”。

  专栏6农业发展重大建设工程

  农业支撑体系工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农机服务体系。

  农业创新工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程、村镇银行培育工程、农业优势特色产品保险产品创新工程、农业财政补贴改进试点工程。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中国出口东盟水果基地、中国出口东盟肉食基地、优质水稻基地、优质水果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南方草食动物基地、花卉苗木基地。

  粮食保障工程: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耕地修复和土地整治工程。

  水利建设工程: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工程。

  休闲农业工程: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星级示范点建设。

  脱贫攻坚“十大行动”:特色农业富民行动;特色旅游扶贫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和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金融扶贫行动;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

  第八章 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经济新高地

  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着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将桂林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严格划定全市生态红线和用途管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管护,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洪防灾等生态功能。推进南岭(桂林)山地及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漓江百里绿色走廊建设,加快形成桂北生态屏障。

  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系统和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推进天然林、水源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调整树种结构,适度控制速生桉种植。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积极申报建设国家公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

  依法保护漓江。完善漓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实施漓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漓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修复漓江生态系统,2020年前彻底解决漓江市区段面源污染问题。优化调整漓江游船动力结构,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游船。加大对漓江景区内的违法建筑、非法开山采石、挖沙取石、电炸毒鱼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严禁破坏漓江沿岸可视范围内的景观风貌。推进会仙喀斯特和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漓江上游水库建设,实现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提高漓江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推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基本建成国家低碳城市。

  加强污染防治。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大气、水、土壤防治行动,推进多污染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推行排污权交易。完善县区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源污染治理,大幅降低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开展河流源头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河流水质。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对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强化城市河域保护,整治城区黑臭水体。完善青狮潭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和农村自然水体的保护。加强对重金属、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肥料农药农膜等对土壤的污染防治,切断土壤污染来源,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加强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质管控。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广清洁养殖、生态养殖,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强化总量控制和质量改善考核。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至9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创建绿色生态城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规划建设充电、加气设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推进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体系绿色化发展,打造绿色交通城市。推广低碳技术,逐步实行燃料煤改气(油)改造,减少生产碳排放。加快绿色通道建设,扩大公共自行车投放区域和投放量。践行低碳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环保产品,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强化水、土、材料等资源和能源节约利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合理开发、优化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向生态资本转化,建成广西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

  推广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加快对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逐步淘汰“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构建工业生态产业链。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循环产业园区。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推进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及全州县、灌阳县等循环农业示范县和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村建设。以低碳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环境治理领域引入第三方治理,推动城乡环保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

  专栏7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漓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漓江流域城镇截污管网建设工程、漓江市区段沿岸景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

  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植被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小流域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等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水质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低碳城市建设等工程。

  生态经济工程:园区生态改造、生态技术推广利用工程。

  第九章 改革开放 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以扩大开放推动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经济、社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和调整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建立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推进乡镇国土资源、村镇规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四所合一”的乡镇机构改革,深化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加快理顺市与城区权责利关系,构建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非公有资本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资本准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项目投资、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创新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运行管理、协调联动、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机制,在旅游发展规划、环境营造、资源整合优化、秩序监管等方面,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壁垒,消除体制障碍。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对重点工业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支持。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土地、林权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落实产业用地政策,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加强城镇闲置土地处置管理,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健全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管理使用办法。建立规范的土地登记发证制度,完成农村山林、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倾斜。推进土地管理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定期督查机制,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

  社会事业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化运行机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探索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完善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职能。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充分利用桂林优势资源,打造桂林教育、医疗卫生品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医疗服务业。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改革,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健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公办民办互补、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有序推进科技、文化、食品药品安全、环境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改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