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
  • 手机版官网

  • 县促会公众号

三江县:“中国侗族第一县”变身“西部最具发展潜力县”

  三江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正在建设中的包头至三亚、成都至厦门两条高速公路以及贵阳至广州的高速铁路均经过三江县境内,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全县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主要居住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58%,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

  在2004—2013年十年间,三江县委、县政府以“富民强县,科学发展新三江”的战略思路,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6亿元,比2004年增长4.9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比2004年增长27.67倍;工业总产值13.59亿元,比2004年增长8.84倍;财政收入2.62亿元,比2004年增长4.9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亿元,比2004年增长4.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5元,同比2004年增长3.19%;农民人均纯收入5453元,比2004年增长4.43倍。先后荣获3次“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被评为“广西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殊荣。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三江还是世界楼桥之乡、“广西优秀旅游县”、 “广西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油茶之乡”。

  精心塑造特色 侗乡快速发展

  特色农业持续增效

  以“两茶一竹”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助农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3年,茶园总面积达14.8万亩,年产干茶1.05万吨,实现总产值10.1亿元;油茶林种植面积63.32万亩,产值2.5亿元;毛竹种植面积16.6万亩,产值1.6亿元,“两茶一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7%。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殊荣,还成功举办“广西三江春茶文化节”、“中国早春第一茶——广西三江春”开采仪式,“三江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打响了“三江春”茶叶公共品牌,进一步推动了茶叶、油茶等产业的发展。当前,县委县政府正积极创建“中国有机茶之乡”,加强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B类产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两茶一竹”等生态工业不断发展。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影响扩大

  三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成立最早、侗族人口占最多、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影响最深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保护最好、 文化产业发展最好最快、城市建设极最具侗民族特色的侗族自治县,“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多耶节”等民族文化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扬,推进三江侗族古建筑群“申遗”工作。近年来,三江利用写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写特族旅游大文章。程阳桥景区、丹洲景区、县城大侗寨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石门冲景区、冠洞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先后举办了十届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和两届“三江春”茶文化节,中国(柳州 三江)侗族多耶节”荣获“2011年中国十大最具特色民族节庆”殊荣。2011年,三江通过吸引民间资金的投资7000多万元,倾力打造侗族大型歌舞剧《坐夜》,汇集了中国侗族地区婚恋、劳作、歌舞、民俗等侗族文化元素,堪称侗族文化艺术之大展览。鸟巢宏景,“坐夜”大戏,两者以侗文化为媒,璧合珠联,如鱼得水,成为三江打造民族文化产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三江以“彰显特色”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化。自2011年10月份开演以来,已经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演出超过800场,观看人数12万多人,为剧团创下了2000多万元的收入,成为了三江一张锃亮的文化名片。

  目前,三江已拥有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眼下,三江与贵州、湖南两省毗邻5县25个侗族村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经启动,2012年,高友、高秀、马鞍、平寨、岩寨、高定、车田等侗族村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力争“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借助媒体聚焦三江,通过媒体让国内外的游客进一步了解三江,憧憬三江,走进三江。实现了“彰显特色、聚集人气”的双赢目标。2013年实现旅游总人数17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亿元,分别增长15.7%、22.5%。。

  特色城建个性彰显

  坚持按照“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的理念,拉开县城框架,塑造城建特色。抓好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加强多耶广场、三江风雨桥、侗乡鸟巢等民族标志性建筑群管理,按照“全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要求,实施丹洲等乡镇的城乡风貌改造,充分把侗族元素融入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展现了“大侗寨”形象。我县以60周年县庆为契机,抓好县城、特色名村名镇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建设具有侗族特色的“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2004-2013年十年期间,三江全县累计投入城建资金近20.8亿元,是“十五”期的40倍,县城扩容实现了再造一个新区的目标,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3年的7平方公里,人口增至6万多人,被评为“全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如今,以前并不起眼的三江县城,侗寨元素正在快速融入。在县城入口209国道和321国道交汇处,坐落着一座侗族鼓楼式迎宾楼;漫步三江县城,多耶广场上世界最大的鼓楼高高耸立,鼓楼南面是世界最大的侗家斗牛场侗乡鸟巢,西南面是世界最长最高的风雨桥,一个个小鼓楼及木质结构休闲长廊随处可见,还有侗寨里的大巷道月亮街、油茶街……鸟瞰整个县城,一个“大侗寨”格局已清晰成形。

  生态文明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水质监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7.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通过区、市级验收。抓好城镇环境治理工程,各项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以上。

  用情改善民生 幸福指数提高

  作为国定贫困县,我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改善攻坚年”、“为民办实事”为载体,大力改善民生。

  抓好村寨防火改造

  累计投入资金51753万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村寨防火改造任务,全面完成510个村屯“四改”(水改、电改、灶改、寨改)任务,受益农户69161户,298037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火灾发生率明显下降,实施“四改”后(2013年)比实施前(2007年)的火灾发生率、损失金额分别下降85%、62%,“四改”工程成效十分明显、深得民心,改出了民族特色新农村,改出了风情旅游新产业、改出了城乡风貌新形象。。

  扎实开展民生保障工作

  认真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渔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第三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通过自治区验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人民群众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乡村振兴十四五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