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李芳林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和平镇位于藤县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水火”之地。通俗地说,就是汛期容易闹水灾,而旱季却滴水贵如油。正是在这“水火”不相融的特殊环境里,和平镇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鲜明的路子。

  和平镇主要河流屯江(濛江)发源于蒙山县,流经该镇的10个村,境内流程25公里。算起来,全镇共有18座小(二)型水库。“水库真不少,可水来得快,也去得快。”镇干部说,这跟该镇的土壤结构有很大关系。9月中旬,记者在该镇采访时看到一个蔚为壮观的情景——田间地头,农民自己打的水井星罗棋布,这都是为缺水时准备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各村通过整村推进土地平整项目、节水灌溉工程等惠农扶农项目,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和平镇已初步形成水利灌溉网络,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需求,制约了水稻大面积种植。

  如何在“水”与“火”之间取舍,达到让农民致富的目标?这成为当地党委政府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和平镇农民有种植粉葛的传统,粉葛其块根——葛根是大宗传统中药材,耐旱、耐寒、耐瘠薄,栽培管理较为粗放。镇党委、政府从中得到启示,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胆地提出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栽培面积。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镇已调整出2万亩水田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4万亩。形成了以种植无籽西瓜、粉葛、香芋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他们还不断探索出作物间套种模式,有效提高了产量和效益。据该镇技术人员介绍,地上最顶层为粉葛,中层为香芋,下层为生姜。它们互不争光,同时由于香芋叶片较大,巧妙地为喜阴的生姜遮阴。地下也形成三层,表层为生姜,中层为香芋,下层为粉葛。这种高—矮、喜光—喜阴、深根—浅根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极高,亩产值超过1万元。

  目前,和平镇粉葛种植面积保持在3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和平、新塘、陈塘、双垌、新平、龙塘等村,亩产值5000—8000元,是该镇出口创汇的农副产品之一,也是全镇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近两年来,和平镇还积极在探索延长粉葛种植产业链上下工夫,向药品、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消费领域扩展。目前,镇内已发展两家粉葛加工厂,日可加工粉葛100吨,生产葛粉20吨。该镇还成立粉葛种植协会,并拟通过协会申报“和平粉葛”农产品地理标志。如今,和平镇逐渐走出了一条以粉葛种植为主,芋头、西瓜等种植为辅的特色农业之路。特色农业种植给农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南方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