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管网在建设 。(邓克轶摄)
高速路工地建设繁忙 。(邓克轶摄)
沙埔商贸中心有特色 。(邓克轶摄)
绿化美化进城的路 。(汤晓逵摄)
依山傍水生态乡村 。(邓克轶摄)
“十二五”期间,柳城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特色突出、设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为抓手,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魅力新城特色逐渐显现。
县城的面貌日新月异
日前,柳城县共投入190万元,分步对市政道路、人行道、排水沟等八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新扩建,进一步缓解城区道路拥堵,提升城市品位,重塑城市形象。项目计划维修路面2500平方米、人行道3800平方米、硬化新建小巷水泥路面3500平方米、排水沟1000米。施工队加紧施工, 争取在春节前给居民送上一份“通畅大礼”。
按照“东扩西移,重点向东”规划,柳城将县城面积从5.6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该县改造和完善城区道路近10公里,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城市功能;改造和配套供水管网、雨污管网建设15公里;共投入2亿元建成县城白阳岭公园等市政工程,完善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城区路灯照明网络基本完善。2015年县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2.1%、绿地率20.02%。该县还以旧城改造为抓手,实施圣特药业、鹏鑫源等企业退城入园,开发江景豪庭等一批旧城地块,打造一批精品商住小区。
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
“现在街道的样子一天天改变,生活环境也走上城市化的轨道,幸福指数节节高了。”2015年,沙埔镇获批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项目,并获得补助资金1000万元,是柳城县唯一获批的乡镇。据工作人员介绍,沙埔镇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沙埔镇集镇道路硬化及人行道建设、集镇排污管网建设、道路标牌建设、道路 绿化、沿河亲水平台建设、沙埔广场改造等方面。
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和打造一批精品小城镇,柳城县重点建设的大埔、东泉入选全国重点镇名单,沙埔镇列入自治区“百镇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精品城镇建设成效日渐凸显。同时,该县还结合“美丽柳城”乡村建设,实施乡村环境卫生综合大整治,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超过“十二五”规划38%的目标。该县还通过推进“创城打违”,维护了整洁、有序的城镇形象。
融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2015年,柳城至冲脉二级路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建成通车,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该路线起于柳城大桥西端、终于茶村,途经大埔、寨隆、冲脉三个乡镇,全长36.1公里,设计为两车道。
2013年7月,该项工程正式动工,预计投入约14401万元,扩宽路面宽度至7.5米,路基宽度至8.5米。该路线通车后,将有效改善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期,全县建设通村水泥公路共47条,建设里程313.96公里,计划总投资2.87亿元,实现100%村委通水泥(沥青)公路目标。三柳高速公路柳城段基本完成路基、桥涵工程建设;罗城至柳城二级公路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年底建成通车;柳城至鹿寨公路已列入国省道(国道323)改造计划。城乡公交线路开通6条,结束县城没有公交系统的历史。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十二五”收官 广西水利建设成绩斐然
“十二五”规划这五年来,广西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789.2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4倍;累计投入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资金536.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17 【详细】
[良庆区]矢志不移聚焦发展 砥砺奋进谱写华章
“十二五”期间,良庆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崇德尚义·实干争先”的良庆精神为引领、以“三严三实”作风为保证,矢志不移地聚焦发展主题,闯出一条快速、健康、绿色发展的良庆新路子,谱写了逆势上扬、砥砺奋进的华丽篇章。 【详细】
玉林市“十二五”期间实现贫困人口减半纪实
曾经,玉林市玉州区石地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季黄泥裹腿,如今,这里生产的高品质蔬果正源源不断地从硬化好的道路运往市区;曾经,博白县茂龙村村民吃笋全靠从外地拉回,如今,村里的麻竹种植形成规模产业,好笋远销全国;曾经,陆川塘寨村是打响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第一枪 【详细】
“十二五”广西交通发展实现“六大突破”
日前召开的2016年广西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透露,“十二五”广西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六个重大突破”,“十三五”将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统筹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沿海港口、内河水运五张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补齐短板,抓住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详细】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指标保持全国先进
1月19日,记者从自治区环保厅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我区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高耗能行业占比近40%等诸多不利因素下,主要环境指标依然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的双赢目标。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