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家庭观念里,大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而百色老区平果市太平镇,却涌现出许多在生产中演主角的女性,她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自立、自信、自强,勇敢地从灶台后面走到生产生活大舞台前面,演绎出了各具风采的绚丽人生。
徐爱妹养蚕带富全村人
家住太平镇壮烈村和平屯的徐爱妹,曾经外出广东等地“淘金”。由于一无技术二无文凭,一年下来打工收入所得非常低。一天,她看到报上刊登的致富信息,不少像她一样的西部地区农民不用出门在家养蚕就走上了致富路。她想到自己家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桑养蚕,而且目前市场上的蚕茧价格又还算可观。于是她辞去在广东的工作,毅然回家乡种桑养蚕。为了学到一手过硬的养蚕本领,她又自费到宾阳县拜师学艺,虚心向当地的种桑大户请教,很快掌握养蚕的基本技术,回到家中种桑养蚕。开始的时候先试种2亩,每天坚持精心护理。辛勤的劳动没有白费,仅第一批桑叶养蚕结茧75斤,收入900多元。尝到甜头后,她又扩大种植面积,种桑5亩,一年下来养蚕收入1万多元。村里人看到她养蚕走上了致富路,也纷纷加入种桑养蚕的行列,并登门向她请教,她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群众,使壮烈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村。目前,该村桑园面积发展到200多亩,不少农户成了养桑能手、经济能人。
耶圩街上女“鲁班”
在太平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女“鲁班”——黄美英。
黄美英丈夫婚前曾是本地小有名气的木工,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才将工具束之高阁。而今,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家庭都需要添置新的家具,木具市场前景较广阔。夫妇俩一合计,决定发展木头加工赚钱。2002年1月,他们筹资8000余元,走出偏僻的小山村,到耶圩街租房开了一个木具加工场。为了加快生产进度,黄美英也向丈夫学会了做木工,加入到“鲁班”队伍中。夫妻俩从制作一些木沙发、办公桌椅、床铺、小靠背椅等木家具做起,逐渐发展壮大。
由于他们制作的木具质量保证,价格合理,受到了群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许多单位、个人都找上门来,夫妇俩忙得不亦乐乎。如今,她家的年均纯收入都达到五位数以上,走上了致富之路,而黄美英本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女“鲁班”。
陆秀艳铁皮加工收入大
太平街上妇女陆秀艳,瞄准市场需求,精益求精,两年来靠自己掌握的技术,利用铁皮加工谷桶、谷斗、水桶等成品,深受当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5年前,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陆秀艳,曾到广东、深圳、珠海等地打工。在如何摆脱贫困的苦思中,她想到本地农民习惯用竹木编织的箩筐或木制米柜来盛米,容易被老鼠咬坏,致使粮食受到损失。为了彻底解决农民这一老大难问题,2001年5月,陆秀艳贷款5000元,租房子做起了铁皮谷桶、谷斗、水桶生意。她销售的白皮谷桶每套价格仅在160元至180元之间,但可装谷子却达到1200至2000公斤以上,又能防潮、防虫、防鼠害,坚固耐用,搬动方便。因此,农民朋友纷纷登门定购,产品供不应求。如今,陆秀艳的年纯收入非常可观,成了当地的致富女能人。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三江县:老巴村致富笙歌越奏越响亮
“在家吗?我们把种植协议签了。”7月4日一大早,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巴村村民黄堂忠冒雨来到贫困户王福财家,将种植协议拿出来,协议中有负责回收协议、保底价协议。 【详细】
忻城县尚宁村:农民“上班”月入三千
在忻城县城关镇尚宁村板六屯,100多户农户将自己承包的田地出租给广西景建园林工程公司种植百香果,200多名群众再返回基地种百香果领工资。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已种植千亩连片百香果。 【详细】
龙胜县一个贫困村的另类发展之路
“希望大雄村的公路硬化工程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去年年初,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大雄村的村委主任粟文良召集本村的村民召开了一次“特别”村委会议。这次村委会议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次村委会议的地点不是在大雄村,而是挪到了龙胜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不仅有大 【详细】
银海区:平价蔬菜进超市 “农超对接”获多赢
“我们种的蔬菜能直接卖到大超市,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春节前夕,家住银海区三合口村的朱战兵、苏艳婷这对年轻夫妻在田埂上整理刚刚采摘下来青菜,“等一下就要往超市送,这几天蔬菜卖得好,昨天才要1500斤,今天增加到3000斤,都有点忙不过来了。”说起自己种 【详细】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发展竹林经济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委群众,自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林经济。在管护好原有竹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种植山竹,每年秋冬季合理砍伐,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村民们说这是环境保护得的“奖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