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明县那楠乡,有这么一群返乡自主创业的小伙子,他们依托山区自然资源优势,率先建立起宁明县第一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黑灵芝、茯苓、天冬等中药材生产,闯出了一条山区致富的特色路子。领头人便是农凯峰。
2006年,农凯峰在广东打工5年回家过春节,在南宁停留期间,他在广西药用植物园看到许多培植的食用菌,让他驻足良久。“家乡有广袤山林土地,气候适宜,发展黑灵芝等中药材得天独厚呀!”
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在广西药用植物园负责黑灵芝培植技术指导的专家——广西大学农学院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斌,数次恳求,虚心求教。刘教授破例答应帮助这位农家子弟在家乡建立一个黑灵芝生产基地。
2007年春节,农凯峰独自一人背着锄头、扛着铁铲,在那陶村贯路屯自家2亩多的责任山上忙个不停,踏遍周边村屯,多方寻找来培植菌种用的800多块枫木进行细心修砍,并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购买回了第一批400袋菌种。
在刘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当年下半年,这批黑灵芝试产成功,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一人致富不算富,众人创业铺富路”。农凯峰决心把家乡年轻人带动起来。很快,从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打工返乡的20多名青年聚集在农凯峰周围,到2009年底,以黑灵芝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户已达28户。
如何推广种植经验,开拓流通渠道?在农凯峰的牵头下,大伙儿筹集注册资金1.5万元,2010年8月15日,“宁明县红枫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终于揭牌。有了合作社这个平台,农凯峰他们深入各村屯宣传发动,举办中药材种植知识讲座,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价收购。至今,他们发展的会员达58户,涵盖7个行政村,分散种植黑灵芝120亩,茯苓1500多亩,天冬20多亩,实现产值200多万元,区内外客户开始慕名前来洽谈和购买。
农凯峰表示,他们将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全乡13个村(社区)发展中药材种植3000亩。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三江县:老巴村致富笙歌越奏越响亮
“在家吗?我们把种植协议签了。”7月4日一大早,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巴村村民黄堂忠冒雨来到贫困户王福财家,将种植协议拿出来,协议中有负责回收协议、保底价协议。 【详细】
忻城县尚宁村:农民“上班”月入三千
在忻城县城关镇尚宁村板六屯,100多户农户将自己承包的田地出租给广西景建园林工程公司种植百香果,200多名群众再返回基地种百香果领工资。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已种植千亩连片百香果。 【详细】
龙胜县一个贫困村的另类发展之路
“希望大雄村的公路硬化工程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去年年初,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大雄村的村委主任粟文良召集本村的村民召开了一次“特别”村委会议。这次村委会议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次村委会议的地点不是在大雄村,而是挪到了龙胜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不仅有大 【详细】
银海区:平价蔬菜进超市 “农超对接”获多赢
“我们种的蔬菜能直接卖到大超市,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春节前夕,家住银海区三合口村的朱战兵、苏艳婷这对年轻夫妻在田埂上整理刚刚采摘下来青菜,“等一下就要往超市送,这几天蔬菜卖得好,昨天才要1500斤,今天增加到3000斤,都有点忙不过来了。”说起自己种 【详细】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发展竹林经济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委群众,自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林经济。在管护好原有竹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种植山竹,每年秋冬季合理砍伐,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村民们说这是环境保护得的“奖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