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在前面用带铁锥的木棍扎出一个个圆洞,另一人在后面将一个个育着玉米苗的营养杯放进去,仅仅十多分钟,两位近60岁的老人就完成了一两分地的播种——记者日前在广西“甜玉米之乡”广西横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农民用这样“土”“洋”结合的免耕小发明,节约了劳力,提高了产量,打造了一条增收主渠道。
横县是广西“甜玉米之乡”,每年种植的甜玉米达到24万亩,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甜玉米生产加工基地。春耕时节,记者在横县甜玉米主产区校椅镇看到,连片的田地里玉米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去年春天天气冷,玉米苗种得晚了,今年开春阳光好,应该会有个大丰收。”正在自家地里播种的农民李国浩说。李国浩今年58岁,他家去年种了10多亩甜玉米,按去年每斤大约一块钱的价格,仅种甜玉米的收入就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采用“犁地耙田、平整土地、起垄播种”的传统耕种方式,一年只能种两造,而且非常辛苦、效率不高,产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后来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当地村民发明了一个“土”“洋”结合的办法:做一根一米来高的木棍,在底部装上一个铁锥,用来扎洞;改直接播种为先育苗后播种。
校椅镇青桐村村委会主任覃思玉说,农民不用弯腰就可以轻松地为玉米苗挖洞,节省了劳力;先育苗后播种一方面保证了玉米苗的质量,同时前一造收割之时,可以同时进行下一造的育种工作,等前一造收割完,下一造的苗也育好了,现在一年可种三四造,产量得到很大提升。
“现在种田比以前轻松多了”,李国浩说,以前要两三个钟头种一亩,现在不到一个钟头就可以种完一亩地,去年儿子在外面打工,家里十多亩靠他和他的老伴儿两个人就基本可以打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横县积极推广这种甜玉米免耕技术,使应用率达95%以上,推广良种面积达95%以上,通过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县种植甜玉米面积达24万亩。(记者向志强、覃星星)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三江县:老巴村致富笙歌越奏越响亮
“在家吗?我们把种植协议签了。”7月4日一大早,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巴村村民黄堂忠冒雨来到贫困户王福财家,将种植协议拿出来,协议中有负责回收协议、保底价协议。 【详细】
忻城县尚宁村:农民“上班”月入三千
在忻城县城关镇尚宁村板六屯,100多户农户将自己承包的田地出租给广西景建园林工程公司种植百香果,200多名群众再返回基地种百香果领工资。该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已种植千亩连片百香果。 【详细】
龙胜县一个贫困村的另类发展之路
“希望大雄村的公路硬化工程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去年年初,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大雄村的村委主任粟文良召集本村的村民召开了一次“特别”村委会议。这次村委会议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次村委会议的地点不是在大雄村,而是挪到了龙胜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不仅有大 【详细】
银海区:平价蔬菜进超市 “农超对接”获多赢
“我们种的蔬菜能直接卖到大超市,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春节前夕,家住银海区三合口村的朱战兵、苏艳婷这对年轻夫妻在田埂上整理刚刚采摘下来青菜,“等一下就要往超市送,这几天蔬菜卖得好,昨天才要1500斤,今天增加到3000斤,都有点忙不过来了。”说起自己种 【详细】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发展竹林经济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委群众,自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林经济。在管护好原有竹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种植山竹,每年秋冬季合理砍伐,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村民们说这是环境保护得的“奖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