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1日 来源:农业银行巴马县支行 作者:陈羿羽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等问题普遍解决。贫困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大批年轻后备干部在脱贫攻坚实战中摸爬滚打、历练成长,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乡村振兴风生水起。

  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挑战

  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虽有目共睹,但有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时有发生。一是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仍然繁重。全国还有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部分贫困村没有出列。脱贫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科技支撑乏力,有的销售难、增产不增收问题开始显现,有的就业受外部环境影响,稳岗压力大,有的存在返贫风险。二是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尽管脱贫攻坚任务剩余的总量小了,但攻克堡垒的难度依然很大;整县整村贫困少了,但“插花式”贫困户和边缘户帮扶任务依然繁重;距离交账的时间近了,但导致返贫的特殊因素依然存在。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民未意识到自身的贫困,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规划和目标,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以至于外在的帮扶力量得不到内在的有力支撑。此外,大多数村庄在分田到户时期已经将集体资源和资产全部分给了农户,集体空壳化,发展缺乏依托。

  毕竟,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务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担当;严格对标对表,核查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一户一策;大力帮脱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持续抓好农产品销售工作,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开拓市场;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脱贫项目复产复工;实行挂牌督战,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坚持台账管理、逐一销号,坚决啃下“硬骨头”。

   二、精准施策的路径建议

  初心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成就辉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只有紧紧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这四匹马,“生活富裕”的这辆车上才会承载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果实,方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振兴是基础;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振兴是关键;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文化振兴是动力;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生态振兴是支撑;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组织振兴是保障。

  (一)考核普查补齐短板压实责任改进作风

   用足群众智慧,舞好规划龙头。坚持标准,让好书记“当家带路”;强化指导,让好制度“落地生根”;大抓基层,让好资源“倾斜下沉”。聚焦基层干部狠抓落实能力,如何当好改革创新的“领头雁”;聚焦处理矛盾能力,如何当好依法办事、化解纷争的“金钥匙”;聚焦带领群众能力,如何当好体察民情、引领发展的“大脚掌”。

  一是严格考核普查,全面评估研判。“不容许一丝马虎,不放过一个疑点,不留下一个漏洞,不出现一点差错”。密切关注贫困群众身体心理、生产生活、务工就业等情况,实时掌握脱贫产业特别是带贫企业帮贫带贫、生产经营、存在问题、下步打算等情况,优先解决脱贫产业遇到的困难。要全面排查整改影响脱贫的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切实解决易地脱贫搬迁群众实际问题,认真做好“插花式”贫困人口脱贫工作。要严把贫困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二是加快补齐短板,抓好问题整改。“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疵”。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应急救助等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快力度补短板强弱项,多渠道拓展贫困户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坚持分类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风险。三是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讲忠诚、讲打赢、讲严实、讲创新、讲奉献。落实好监督责任,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深入开展脱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资金项目监管,关注贫困人口的精神需求,通过情感上的关怀与支持,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信心与决心。切实关心爱护脱贫干部,保障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安全,对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干部要注重培养使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血流汗者流芳。四是改进工作作风。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少些“官员做派”,多些“公仆情怀”;少些“虎头蛇尾”,多些“一以贯之”。要加强工作统筹,主动担当作为,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注意工作方法,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増加基层负担。要加强脱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一方沃土宜居、宜业、宜商、宜游

  走好“精准棋”,打好“特色牌”,念好“品牌经”。以产业聚拢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改善民生。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突出地域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彰显乡村魅力。多措并举巩固成果,重点做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脱贫搬迁后续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扶志扶智等工作。一是深入联系群众,突出精准帮扶。“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施策。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高效精准的举措、更超常规的力度,高质量完成任务。帮扶人要深入群众,多跑腿,多入户,真心实意为贫困户着想。适时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工作的技能,给有意向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家庭收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政策覆盖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帮扶人的作用和政策优势。二是着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寸有所短尺有所长,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稳定脱贫就业岗位,充分发挥综合帮扶工作队作用,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稳定脱贫就业岗位,加大扶志扶智力度。

      (三)政策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实打实

  用好脱贫资金,软硬件保均衡,解决“泡沫”问题,提升数据质量。抓好基础设施“新网络”,融合基础设施“新业态”,创新基础设施“新平台”。注入金融“活水”,插上数字“翅膀”,提高绿色“含量”,汇聚智力“源泉”。一是坚持中央专项脱贫资金的投入与资金的高效使用并重。精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及医疗、住房、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特别是在受到疫情冲击时,深度贫困人口中的低保户、五保户等非生产性贫困人口,很难承担因病导致的各项费用,必须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二是硬投入与软建设均衡发展。按照习近平:“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在解决了硬投入问题后,软建设是深度贫困治理的关键。软建设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久久为功。硬件投入,国家在统筹对贫困地区资源和人力投入等方面已出台多项举措,软建设层面,要彻底拔掉穷根,归根结底仍然离不开农民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三是解决村庄集体经济的增长泡沫与真实底色问题。要切实警惕集体经济发展的增长泡沫问题,不能为了达标而不惜血本、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盲目投资,以及催促缺乏市场经营经验的村两委干部在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上冲锋陷阵。要建立好财务监督体系,防治微腐败影响资金投入绩效和政府公信力。四是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持续増收。加强数据分析,推行网上办公,对剩余减贫任务分析到乡镇,重点摸清未脱贫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因病因残人群、兜底人群的比重。

      (四)组织输出对接,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组织深度贫困地区跨区域劳务输出,跨区域劳务输出精准对接;组织好产销对接,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做好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开展消费脱贫行动、加快脱贫项目开工、督促落实应对疫情的各项支持政策等工作。做到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的精准对接即点对点的帮扶。对于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地方财政要严格执行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通过互联网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成为主要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深度贫困地区可以依托电商平台,进行产销对接,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变为资产优势,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实现消费脱贫,将特色农副产品通过电商高效迅捷地推入市场,短期内可增加就业、快速脱贫。

      二是生产与消费两端兼顾,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助力深度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要重视对深度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消费模式的引导和帮扶。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将消费支出向子女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健康投资等方面倾斜,通过消费模式的改善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的边际效用,助其更好地实现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再生产。只有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脱贫。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攻坚能力。要打造一支懂脱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脱贫干部队伍。充分利用驻村在岗的有效工作时间,细化研究各项脱贫政策,特别是产业脱贫和金融脱贫方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贯彻落实好各类脱贫政策和脱贫制度。

  三是警惕地方治理能力跨越式增长的假象问题,选拔并任用有能力、有公心、有责任感的村庄精英,建立起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关系,培养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完善村庄议事协调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五)化解债务风险,确保资源均衡,强化综合保障

  一条致富的“路”,一座过河的“桥”,一道防火的“墙”,一棵摇钱的“树”,一个连心的“家”。一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潜在债务风险。要注意地方政府潜在的债务风险,尤其是在今年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下,更应该关注地方的债务问题。缺乏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要强化对地方财政监督,避免盲目上大项目。尤其是形象工程等与民无用的项目,完善对地方干部的离任审计机制。二是统筹全局,确保均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应统筹全局,要合理解决贫困户和贫困村的问题,也要避免将资源过度集中而造成的不平衡问题。要重视基层社会存在的矛盾和一些群众的怨气,保障基层社会表达意见、反映诉求渠道的畅通,并重视其中的合理问题。三是强化综合保障。要对贫困老人户、重病户、重残户等小贫群体,明确专人负责疫情防控期间的精准帮扶工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到位,落实好低保、特救助、脱贫助残、临时救助、社会福利等综合保障政策。

  (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改善人居环境,深化移风易俗,维护信访稳定。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齐心共创环境优美乡村,协力打造和谐美好家园。 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入箱环境美,乡村美好面貌新。“脏乱差”变成“绿净美”;“泥巴岗”变成“聚宝盆”;“旧陋习”变成“新风尚”。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筑牢用活“主战场”;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培育建强“主力军”;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坚定把握“主旋律”。要把村民组织起来、让民主自治起来、使发展和谐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村容村和户容户貌,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提倡节俭节约办事、孝老爱老敬老等文明新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营造文明、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多。

   作者:陈羿羽:农业银行巴马县支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