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新县在该省率先推出环卫工“关爱套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投入上千万元巨资改善环卫工生活条件,不仅包含免费早餐、免费公交,还有医疗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政策优惠等。
据报道,该县仅“将环卫工人月均工资提高到1200元,并建立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这一项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这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可谓出手大方。
这则新闻在网上被多家媒体转发,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也算是“上头条”了。一定程度上,“国家级贫困县”、“千万巨资”、“环卫工”等关键词是该新闻具有较高点击率的重要元素。
小财政干出了大民生,这也使得一些网友为新县做法点赞。笔者以为,点赞的同时,应多一些思考和借鉴。“关爱套餐”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如果换个视角看政绩,树立良好的政绩观,为民务实,即使“手头紧”,也能干出百姓满意的政绩。
近些年,一些贫困县因为出手阔绰见诸报端,早已不是新闻,但那大多是一些负面新闻,劳民伤财,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之类。“国家级贫困县”一度成了一个带有“新闻富矿”意味的名词。
众所周知,政绩不等于GDP,也不等于高楼林立,一些贫困县遭到舆论指责,主要还是因为“没钱还乱花钱”,喜虚忌实。可以说,这些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政策倾斜等,都没能真正转化到民生上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对于一些贫困县来说,“手头紧”是问题,可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不明白为谁花钱、如何花钱。当“面子工程”取代了“民心工程”,“穷庙富方丈”取代了富民强县,贫困县百姓怎能不有意见
资源有限并不意味着工作“难为”、无所作为,越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越要懂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问题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5个贫困县校舍恢复重建获中央公益金支持
8月25日,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今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项目中安排1210万元,支持我区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凌云县和忻城县等5个贫困县因洪涝灾害校舍受损学校的恢复重建工作。 【详细】
贫困县建设之难:几十万的工程上级只拨五千
“不借不得了,借了更不得了。”对民生和基础设施等项目既爱又怕,这是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安徽、湖南、广西等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的基层普遍心态。贫困地区发展亟须上级资金,但很多项目不同程度地需地方财政配套,不少贫困地区因此负债累累,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弄虚作假, 【详细】
首府每年选派64名科技特派员支援贫困县区
“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全市计划每年选派约64名科技特派员到4个贫困县(区),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这是记者7月24日从南宁市科技局获悉的消息。 【详细】
甘肃: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年内覆盖58个连片贫困县
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讯省财政厅传来消息,科技惠民示范工程今年年内覆盖全省58个连片贫困县(市、区)。科技惠民示范工程旨在依靠科技创新,以项目为载体,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带动贫困县(市、区)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该工程已被列入2014年省委、省政府“ 【详细】
争当贫困县现象背后的思考
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只戴不摘”现状,在制度层面上的破题或指日可待。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3月9日透露,扶贫开发法正在修订中,新法将制定科学标准,完善贫困地区的识别机制和退出机制,防止“钻空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