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新常态下,广西需要找到新的战略思路,把稳方向、沉稳换挡、平稳爬坡,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用新常态内涵审视广西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总体战略引领下,广西一直努力探索“赶超跨越”发展之路,从1985年的“尽快翻身”到1997年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再到2011年的“富民强桂”新跨越,都把争取较快增长速度、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放在中心位置,这一理念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既是广西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也是由区情决定的。

  60多年的历程,在“赶超跨越”战略的牵引下,广西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辉煌,走完了发达国家曾经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路程。2013年,广西生产总值达到14378亿元,约为1952年的1122倍、1978年的190倍,经济总量的扩张为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工业门类有39个大类、170多个中类、300多个小类,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为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奠定了基础;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民航、能源、城镇等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利用奠定了基础;从穷乡僻壤变成了开放的前沿,以东盟为主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合作的扩大为在更大范围内使用经济资源奠定了基础;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是1958年的350多倍,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2400亿元,公共财力的积累为更高质量的民生改善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实现较快增长速度、快速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也逐步产生并累积起资源消耗高、要素投入粗放、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缓慢、结构不协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新常态下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性化。一是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不高。突出体现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投资效率低等方面。2000年以来广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2013年为13%,与全国(22.7%)的差距由2000年2.9个百分点扩大到9.7个百分点。从2009年起广西的投资效益系数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20%多,已远低于广东(40%)、浙江(30%以上)等东部发达地区。二是产业结构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一产比重仍然偏大,2013年为16.3%,比全国高6.3个百分点,发展相对落后。二产尤其是工业总量偏小,素质不高,2013年二产比重为43.9%,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2.72%。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新兴服务业落后于传统行业。工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高耗能行业仍然是工业的主要推力,2013年比重仍高达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三是经济增长陷入“资源陷阱”。2013年广西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规模以上能源消费量比重达到94.1%,废水、废气和废物排放仍高于全国大多数省市。四是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不高。2012年,广西单位建设用地GDP为82.04万元/公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70万元;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71.59万元/公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96万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五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1978年以来广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左右,离集约化增长与粗放型增长的分界线40%差距较大。六是公共服务建设关注不够。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经济建设上,用于公共服务的财力总量偏小,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未能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步。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妥善解决,在新常态下必将成为广西加快发展的绊脚石。

  用新常态思维科学研判广西的增长合理区间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经济新常态下,基于仍然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一基本区情,广西必须牢牢把住发展这一“总钥匙”,但是需要对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第一,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的方式要逐步向劳动和技术主导的增长方式转变。过密的资本构成加剧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互分离的二元结构现象,丧失本来可以达到的劳动就业和城镇化水平。依靠高积累率维持的经济增长扭曲国民收入的分配,必然致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第二,中央已明确GDP增速不是计划指标,只是预期指标,不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第三,面对新常态,如果仍然在“速度心结”驱动下踩大油门,换挡不调速,就难免出“事故”,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刺激出来的“高速度”也会昙花一现。第四,从速度指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有利于各级各部门保持“平常心”和“进取心”,把经济工作重点从速度攀比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所以,新常态下广西的发展,需要保持较快的速度以缩小差距,但绝不能再片面紧盯着高速度,绝不能再为了快点“超”而拼命“赶”,绝不能再重量轻质,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使增长速度与提质增效同步,在合理区间内好中求快,既不盲目片面追求过高的速度,也要防止经济惯性下滑。

  从全国来看,只要达到7%左右增长,就可以实现2020年在经济发展上的目标,但对广西则不然。为科学判断广西的合理区间,按预测2014年GDP增长8.5%,2010-2014年年均增长10.6%,从4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2015年必须增长7.77%以上,才能实现 “十二五”年均增长10%的发展目标。二是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一番,2015-2020年需年均增长6%以上,实现这个速度并不难,但到2020年,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广西人均GDP约404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60000元的68%(2013年为73.28%)。三是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即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5-2020年相应的GDP增速需11.5%以上。这个增速在目前的形势下,难度很大,而GDP只是全面小康的39个衡量指标之一,权重只占4%,对实现全面小康并没有决定性意义。四是根据广西1978年以来的历史数据,利用GDP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测算,2015-2020年广西的潜在发展速度区间为8.72%-10.09%。考虑到数学模型不能反映非量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不能反映中央发展新要求的影响,上下限应略低。按照GDP年均增长8%-10%测算,需要一产年均增长4.4%-6.3%,二产增长7.6%-9.8%,工业增长11%-13.3%,三产增长11.5%-1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4%-16.4%。根据广西目前的发展基础判断,处在工业化中期和投资刚超万亿元阶段,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1%-13%、15%-18%是有极大可能的。而广西的三产目前比较低迷,远未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潜力很大,在国家及自治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促进下,三产发展必然会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更快的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2015-2020年广西GDP增速的合理区间应为8%-10%。分别按8%、9%、10%的速度算,2020年广西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1%、86.5%、92.2%。从下限看,如果低于8%,首先很可能影响“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完成,其次,根据协整模型测算,从10%降到8%,广西每年财政收入将少增约24.6亿元、新增就业人员将少约15万人,压力已经比较大,再往下降,社会风险将会急剧扩大。从上限看,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珠江-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背景下,广西仍然具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只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规律、鼓足干劲、瞄准方向、抓住重点,10%的增速是有可能的。此外,设置较宽的区间,有利于保持定力,不因一时的速度波动而急于出手调控,为市场发挥作用和转型升级留出时间和空间。

  用新常态要求谋划广西发展的新战略、新举措

  广西今后的发展,必须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既理性面对增速换挡,坚持区间调控,保持“平常心”,又顺应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坚持定向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展战略应向“提质增效”转型,把精力主要用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提质增效的方面,追求财政增收、企业增效、收入增长、结构优化、环境洁化、生活美化的发展,推动实现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在“提质增效”战略取向下,增长速度只要不出现“断崖式”和“自由落体式”下跌,不大幅突破区间下限,都不应该成为问题,关键在于经济增速与经济转型、提质增效能否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新的常态,具体要看各项指标的匹配度、看转型升级的进展度、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从增强经济长跑后劲方面来考量。提质增效的功夫做好了,广西就能激发出更加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合理、高质的增长速度将会水到渠成。为推进向“提质增效”战略转型,应采取七大举措,突破重点和薄弱环节。

  一是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围绕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在审批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完善市场机制,释放制度性潜力,创条件、造环境,引资金、引人才、引项目,形成激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常态下,这不只是“可为”,更是“必为”。要研究制定广西创新驱动顶层方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凝聚稳增长的内生动力。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围绕消费结构调整投资方向,不断扩大民生、消费领域投资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支持企业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和消费市场升级机遇,加快形成信息、环保、健康、旅游、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的主导产业,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

  四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拓展发展道路,拓宽发展空间。这既是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的根本出路。要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等为平台,构建以东盟为主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深化拓展国内合作,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与粤西沿海经济带、海南旅游岛对接,珠江-西江经济带、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广佛肇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区对接,桂西资源富集区与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对接,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五是发挥特色,统筹协调,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新模式。全面推进“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充分发挥和释放沿海沿边沿江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全面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水平,加快发展西江经济带,统筹推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发展。要突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构筑海陆互动、江海联动、边海协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新模式。

  六是打活六张“好牌”,发挥广西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打活东盟牌,在园区合作、产业合作、资源开发、通关便利、投资贸易、人文交流等方面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新模式,努力实现中国-东盟合作离不开广西、绕不过广西;打活“海上丝绸之路”牌,完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临港产业带、商贸物流基地、人文交流圈,使物流、客流、资金流乐经广西,乃至必经广西、安驻广西;打活“新的战略支点”牌,与西南中南省份在共建产业园区、打造特色旅游、水运及能源开发等多方面强化合作,共享西江黄金水道和北部湾港,把“双核”动力延伸到更大的腹地,使周边省份乐和广西、乐助广西;打活“珠-西”牌,打造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东西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使珠江-西江流域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东西部合作前列;打活沿边牌,建设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先行、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方面树立新典范;打活扶贫牌,在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方面创出具有广西特色的、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七是抓好两大建设,切实推行以人为本。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打造“美丽广西”和谐家园,采取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既要“保基本”,推进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又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充分参与的供给机制,使公共服务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才能为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支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