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8日 来源:玉林日报 作者:陈华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柑橘种了10多亩,但很难卖出去;资金投下去了,但贫困户仍旧“孑然一身”;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在探索脱贫道路上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旧暴露出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扶贫的后期跟踪不到位,导致资金用了,作用不大,项目进村了,获利的不是贫困户。要真扶贫真脱贫,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精准服务跟踪体系,以扶贫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来检验扶贫成效,确保扶贫扶到点子上。

  一、建立问答体系,科学编制促扶贫专业参考。在扶贫过程中着眼于提高扶贫成效,科学编制扶贫规划和扶贫到户到人的计划方案,进一步细化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制定问题路线图,扶贫、民政、农业、工商等相关部门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解决扶贫工作的各类难题提供专业和详细的参考。比如,针对部分农户观念落后、思想僵化、怕担风险,有的宁愿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也不愿流转土地、参股合作,提供如何科学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激活农村土地市场等方式方法,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又如,针对贫困户与企业利益机制问题,如何实现贫困户与合作社产权真正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建立县乡(镇)主体责任、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协调机制,解决由于贫困户地位、能力等弱势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矛盾而造成贫困户参与度低、难以受益的问题。

  二、建立服务体系,应扶尽扶促扶贫扶到点子上。针对各类贫困群众,从致贫根源入手,做好长期服务规划,因人施策,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工程、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工程、教育培训脱贫攻坚工程、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工程、公共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工程、社会帮扶脱贫攻坚工程等服务项目。不仅在资金上给予贫困户支持,更在后期的技术和服务上支持贫困户发展。有效改变之前一次性或分几次“给钱给物”的补贴模式,转变为主动为贫困人口出谋划策,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技能培训力度,针对致贫原因和致贫因素的分量,有所侧重地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财产及农产品等保险体系,降低“大病返贫”、“失去劳动力返贫”、“因灾返贫”等发生率,把扶贫扶到点子上。比如,玉林市制定和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贫困人口脱贫做好了长远规划,确保精准扶贫。

  三、建立融合体系,整合资源促扶贫成效优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村扶贫成效的跟踪落实,确保长期有效。一是利用“互联网+”与产业扶贫产生化学效应。对滞销的农产品,通过微信微博互动、QQ平台等,借助热心网友的广泛参与,建立链接果农、菜农与消费者的桥梁,进而带动滞销农产品的销售。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起“我为果农代言”、果农节等活动,确保长得大、售得出、获得利。二是加强产业扶贫与党建深度融合。以农家党校搭台,利用本地人才资源优势,推行党校+农家课堂+实践基地“三合一”农家党校形式,聘请农技专家、生产一线的“田秀才”、致富能手,帮助农村困难党员群众熟练掌握应对滞销等困难的办法和渠道。三是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等,适当给予驻村企业优惠政策,同时,因地制宜,以市场为主导帮助贫困户调整产业项目,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助全面脱贫。

  四、建立动态体系,实时管理促扶贫进退有序。着眼于管理,建立健全“脱贫销号,返贫挂号”的动态扶贫脱贫管理机制。一是把扶贫脱贫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工作来抓,建议在乡镇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或者通过整合乡镇民政办、医保办等机构以及人力资源,由党委、政府负责长期跟踪管理,对于已经脱贫的要及时销号,对于返贫或者新增的贫困户要及时挂号。二是派出工作组长期驻扎贫困村屯,并形成固定机制体制,如果有工作队员要退出,及时进行补充调整,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员管理条例》,明确责任到人、制度到人、岗位到人,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员要身勤腿勤嘴勤,平时多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走走看看,建立“进退有序”的科学管理机制。三是对“结对帮扶”的开展单位及干部帮扶情况进行管理,实时跟踪扶贫项目、资金、措施,确保各种力量精准用在贫困农户上,实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基础设施、惠农项目到村到户。(作者系玉林市扶贫办主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