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令人惊羡的数字:2011年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过40亿元的五个县市中,潍坊市独占两席,寿光第三,诸城第五;青州、高密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今年召开的潍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按照转型升级、进位争先、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当前,各县市区正紧紧抓住“蓝黄”两大战略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创新思路,苦练内功,奋勇争先,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赶超态势。
加快转调步伐,推进结构优化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如何才能破解瓶颈、更上层楼,从而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更大辉煌?加快转调步伐,推进结构优化,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不二法门”。
2001年至2011年,诸城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由63位上升到35位。去年,诸城市定下“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争当全省排头兵,跻身全国30强。“越往上走,难度越大。迈过这道槛儿,必须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做文章,创造诸城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诸城市委书记陈汝孝说,诸城传统产业如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占工业经济产值的80%以上,靠这些产业快速扩张提高经济总量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提升改造;同时,更要着眼于建设蓝色经济强市,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和“四新一海”项目,抢占科学发展和新一轮区域竞争“高地”。
“1至6月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同比增长9%;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23%。”这是今年上半年全市科学发展情况观摩点评会议上,青州市交出的成绩单。在峱山经济发展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大型机械穿梭在工地之间,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条条道路连通四面八方。近年来,青州市坚持“全党抓工业、重点建园区、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指导方针,围绕做大做强机械装备、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五大新兴产业,积极围绕集群引项目,依托项目建集群,全力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三三五七”产业集群发展战略。2008年,青州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列87位,2011年则上升至73位。
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
县域经济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崭新跨越,根本的原动力何在?今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四个潍坊”的战略任务,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创新促转型、促发展、求跨越。创新,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走进寿光,你会心生感慨:工业园区内,厂房鳞次栉比,其中不乏健元春特种BOEPT薄膜、晨鸣高档低定量铜板纸等先进制造业项目,以及宏达稀土、天隆新能源、核心部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迪超声波热量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去年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14%,三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县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进而拉动三产、带动一产,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必须靠工业。坚持工业立市、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寿光市市长朱兰玺深有体会地说。
高密市大力实施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两轮驱动”战略。开工建设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总部基地项目,成功引进华东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与13家高等院校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全市现有经各级认证的企业科研机构7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潍坊市级54家,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提升,催生出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孚日集团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项目去年7月通过欧盟认证,成为继德国、日本公司之后全球第三家掌握这一技术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康地恩生物公司先后申请12项专利、10项成果,碱性果胶酶项目填补国内空白。目前,高密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5家,1至5月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2.6亿元,增长26%。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机械制造为重点的高新产业框架初步形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
蓝黄“两区”建设,是潍坊市最大的发展机遇、最重要的战略空间,对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举足轻重。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各县市区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积极谋划,奋发进取,力争在蓝黄畅响曲中谱写动人乐章。
北部滨海一望无际的荒碱地,曾是寿光发展的“洼地”,而如今正迅速崛起为科学发展“高地”。2010年8月,寿光抓住“蓝黄”两大国家级战略在本市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掀起寿北开发“二次创业”高潮,规划了995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开发区,一年多时间,就迅速投入20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新上过亿元项目82个,且全部是高质高效项目。迅速崛起的寿北,正成为该市率先发展的核心支撑。
作为“百强俱乐部”成员之一,高密市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兴市不动摇,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该市积极发挥紧靠青岛的地理优势,打“青岛牌”,唱“国际歌”,突破行政区划的地域限制,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园,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和功能辐射。特别是把城北工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强与青岛衔接,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和“四新一海”项目,打造高新产业区和先进制造业区,目前已落实各类项目56个,总投资300多亿元。
而青州市则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把培育发展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海洋化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产业集群,临港物流服务带、滨海腹地文化旅游休闲带2条产业带,滨海有机农业、滨海花卉产业2个基地“三群两带两基地”,作为融入对接蓝黄两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已有12项内容列入省专项规划,24个项目列入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该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大力强化科技支撑、人才引领作用,加大招院引所、招才引智工作步伐,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础。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勇立潮头扛大旗 宜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冲全国百强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中,宜都连续多年位居前3 名;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宜都位居中部百强第16位;荣誉的背后,是宜都人永不停歇的脚步。伴随着省十次党代会擂响的战鼓,宜都市委、市政府 【详细】
林念修: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7月5日,林念修在来宾市象州县、武宣县调研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主动服务,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环境,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详细】
江西新干:六大特色产业集群领跑县域经济发展
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的新干县,近年来,举全县之力通过主攻盐卤药化、灯饰照明、机械机电、箱包皮具、食品、建材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使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实现了稳 【详细】
浙江工商职院"县校合作"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
编者按:浙江工商职院“县校合作”为我国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地方适用人才闯出了一条新路。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该校宁海产学研基地使政府期待的推动地方产业的 【详细】
聚焦“产业新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走进固安
6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走进固安,举办了一场“对话产业新城”的高端会议。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原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奥斯坦?古尔斯比等与会嘉宾,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