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 莹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核心提示

  “山高路陡土地薄,又缺吃来又缺喝。”这句山歌形象地说明了石漠化与贫困相伴相生。

  对于居住在山旮旯,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等严重石漠化地区的群众来说,就地解决脱贫致富问题难度大、成本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唯一的出路。其不仅使搬迁户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有了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能,还可减少脆弱环境的承载力,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

  “十一五”以来,我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总结出的“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药盖石、水蓄柜、草绿地、土保持、民致富”的成功经验,加大了异地扶贫安置工作力度,大批高山农民搭载“搬迁列车”跨越山水阻隔,融入现代文明。

  当前,搬迁农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们靠什么发家致富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不少农户仍困守在高山上7月8日至11日,记者随自治区政协常委视察团在石漠化重灾区百色、河池两市进行了实地探访。

  两个搬迁点的启示

  田阳县坡洪镇陇升村个强屯的农英贤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者。

  2011年底,陇升村两委带领群众自筹资金137万元购买田州镇凤马村集体荒地13.24亩,由当地政府负责“三通一平”建好了安置点。当地政府部门在农业化产业基地、果品批发市场等为搬迁者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机会,入住搬迁点的63户群众如今全部就近实现在县城务工、经商。

  “以前屯里每年有6个月以上缺水,我们单靠种在石头缝里的玉米为生,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现在就不同了,单个劳动力月收入有1500元!”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老农颇有感触。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弄模村九香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如果不是有近在咫尺的大山和农田,蒙照规的新住处与城市没什么两样:这个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单位援建、地方投资及群众自筹建设起来的村庄规划合理、整洁美丽——200多平方米富有浓郁瑶族特色和现代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有自来水、卫生间、电视机,门外的水泥街道笔直干净。

  “几年前,根本不敢奢望这样的生活。3亩地一年种下的粮食只够吃两个月,想卖头猪换点生活费,几个人费尽功夫都难抬出山去。”如今,他山上的地流转种植了猫豆、核桃,新住所的地里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种上了瑶药和铁皮石斛,自己在外搞装修,家里老人、妻子养羊和照看农作物。他说,“这里这么好,给钱我也不愿意回山上去了。”

  两个扶贫搬迁示范村成功经验予人启示。异地搬迁要搬更要扶。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致富才是移民稳得住的关键。要搞好异地扶贫搬迁必须与有效地实现人口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用工的需求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移民搬迁体现出真正的优越性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当地政府在决策上科学设计、生活设施上完善配套、引导特色产业有序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搬迁之路的『两道坎』

  当前我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推进,示范作用逐渐显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昂的搬迁成本及搬迁后后续产业发展两大难题仍制约着“扶贫搬迁列车”的提速。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百色市贫困人口为150万人,河池市为140.53万。在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中,仅河池市,需要搬迁的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尤其是10户以下的自然屯群众就达7万余户、30多万人。搬迁资金是一大难题。

  据了解,搬迁资金一需要政府投入,二也需要群众自筹。从政府方面来讲,石漠化片区经济基础薄弱,搬迁实施的项目多、覆盖面广、内容庞杂,财政支持的能力有限;从搬迁户来讲,每户最后实际得到的安置搬迁现金补贴平均约为3万元,而新建房安置的户均成本约为8万元, 对于很多家庭没有任何积蓄或财产可以变卖、借贷无门的特困户来说,即使是自筹很少量的资金,都会导致他们“望而却步”。

  从记者采访到的搬迁户来看,绝大部分是靠借款和贷款完成搬迁的,而更多的贫困户因自筹资金难以承担依然暂时固守高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搬富不搬穷”的尴尬状况。

  此外,搬迁安置的后续发展也给搬迁户带来了很大的顾虑。据,由于这一群体对土地的依存度高,且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容易就近找到比较好的务工机会,如果在当地得不到见效快的后续产业支撑,只能舍家远走他乡外出打工谋生,致使某些搬迁安置点甚至一度出现“建好房子没人住,修好道路没人走”的怪现象。

  扶贫开发不能『一刀切』

  最困难的群众搬不出来怎么办记者采访了百色市政协主席周炳群。他认为,自治区发改委、扶贫办、林业厅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了解掌握情况,尤其是加强与云南、贵州等的联动,向国家层面提交建议方案,力促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尽快建立石漠化治理资金、扶贫资金投入与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扶助政策,提高各项补助标准。

  广西大学教授石德顺呼吁,扶贫政策不能“一刀切”,应该对扶贫对象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才能优先保证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得到扶助。

  如何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难广西农科院院长白先进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起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的长效机制,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

  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认为,教育在生态移民工程中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搬迁户的教育及就业培训力度,增强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培养教育新生代,让他们走向城市、远离山区,慢慢渗透带动家人一起走出山区、走出贫困,从而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

  记者点评

  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扶贫搬迁工作确实很难!

  由于需要搬迁的人数众多,不仅资金缺口大、而且还牵涉到搬迁用地、人口户籍、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然而,作为一项能使生态绝境地区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穷的民生工程,再难也要做,而且必须做好。

  近年来,为破解难题,我区积极探索搞好扶贫搬迁的好经验、好做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出了一批成功的开发模式:如依托工业区进行搬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依托小城镇搬迁,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依托旅游线路进行搬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通过整合安置地产业资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有效地解决群众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更需要创新。比如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石漠化片区如何创新性地申请到解决异地扶贫搬迁所需要的政策,创新性地解决所需要的资金。还是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要用心去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人民同甘共苦、并肩奋斗。

  名词解释:

  石漠化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喀斯特地形背景下,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导致土壤被严重侵蚀而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一种生态现象,其带来的土地退化、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根据去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广西有7个市35个县(区)为石漠化片区。这些县(区)集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石山区、库区于一体,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难度大。我区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石漠化片区早脱贫是关键。该采取什么样的特殊政策、特殊手段对这部分群体予以扶持,无疑成为我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