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左三)在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右一)等陪同下,到河池市调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了河池的民族工作成绩。
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河池市市长何辛幸向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河池市市长何辛幸(中)听取河池市民委汇报该市民族工作情况。
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前左一)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民族工作。
自2008年以来,河池市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者按: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区各级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努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为广泛宣传,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我区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11月1日起,本报联合自治区民委推出系列专题,全面展示我区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成就和亮点。
核心提示
河池市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之一,境内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等47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420万总人口的85.23%。河池下辖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别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毛南族自治县,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河池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建设工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推进,全市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4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97.52亿元,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10年累计完成344.61亿元,年均增长10.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比2002年增加3201元,增长3.25倍。
2005年、2009年,河池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创和谐移民村寨
各民族和谐共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居住着776户3208人,其28个村民小组中有18个是移民村,集中了壮、毛南、瑶、苗等民族,少数民族和移民人口分别占95%、53.6%,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移民新村。10多年前,一场针对大石山区贫困人口的异地安置工作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展开,来自多个县的约1.3万户6.6万人被安置在该县的98个安置点。
陈双村驯乐组、东兴组和龙江组的村民分别以苗族、瑶族、毛南族为主,3组之间相距不足200米。刚组成新的移民村寨之初,由于民族、习俗、语言等障碍,村民之间交流相对比较少,还曾因为水源问题和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产生过摩擦,村民们形象地把那几年称为3个移民组的“三国时期”。
在当地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撮合下,村民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摩擦越来越少,不同民族的村民之间还结成了亲家。如今,3个移民组之间哪家有困难,大家互相帮忙;哪家有喜事,大家互相道喜;哪个民族节庆到了,大家一起庆祝。原先使村民之间红过几次脸的水源处,现在已经修建起了一个大水柜,水管接到了每家每户。语言交流也不再是什么障碍。“我们几乎每个村民都会讲三四种不同民族的方言。”东兴组瑶族村民陆安颂自豪地说。
据悉,近几年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陈双村创建民族和谐移民村寨,是河池各民族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加强民族宣传教育
全力开展创建活动
踏入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铜鼓、绣球、壮锦等河池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一一展现于眼前,一幅幅民族文化活动图案、学生艺术活动照片,一件件学生手工作品、书画作品……展示了校园民族文化脉动。该校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荣获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这是河池市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一个典型。
为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建设,河池市制定出台了《河池市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河池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民族工作委员会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先后3次对172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313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激发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建设的强大动力。
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试点工作,让创建活动深入基层、深入校园、深入群众。目前,全市共有“五进”试点50多个。各个试点根据实际,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积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各族干部、职工、居民和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河池市民委在市民族高中依托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大力在校园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其120人走板鞋项目已于2011年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2008年以来,河池市将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通过专题报告、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座谈交流、民族联谊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使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2012年以来,河池市民委会还与宣传、统战部门共同命名了5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夯实发展基础
谋求各民族共同繁荣
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一派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景象扑面而来。2012年4月,河池市提出“整乡推进”环江大安乡扶贫开发建设,坚持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原则,总体规划建设项目投资6.4亿元。2013年示范区已整合资金1.336亿元,计划实施166个子项目,目前已动工实施118个,其中完工55个。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大安乡贫困户产业覆盖明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近年来,特别是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河池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以来,河池市把“扶贫开发”转变为“开发扶贫”,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开发扶贫工作,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2.07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40.53万人。
着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连续实施了大石山区、重点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投入8亿多元改善环江毛南族、罗城仫佬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两年来,还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多亿元,新建或硬化村级公路169条1177公里、屯级道路1478条2634公里,解决4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消除茅草树皮房1.06万户,危房改造4.82万户,极大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全市民族贸易和民族商品生产企业优惠贷款贴息工作。2010年以来,河池市民族、银行等部门,累计向全市50多家民贸民品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贴息额4151万元,其中茧丝绸、造酒、藤编、制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优惠政策的重点支持,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广西环江远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季度贴息额均在100万元以上。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切实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少数民族学生实现了从“上起学”到“上好学”的转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职业教育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河池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河池市还筹集330多万元资金,资助160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入学。
近年来,全市有10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81个乡镇通过自治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有效推进,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建立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城乡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衡化。新农合参保人数达308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方式,降低了少数民族的失业率,保障少数民族求知就业的平等权利。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
彰显文化优势特色
河池先后建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市民族文化展示传习中心、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南丹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等场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宣传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铜鼓山歌艺术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瑶族祝著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等节庆活动享誉区内外。刘三姐歌谣、白裤瑶服饰、毛南族花竹帽工艺等8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24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市还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届全国、全区民运会上,其获得的奖牌总数位居广西前列。
此外,该市还切实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工作。近年来,河池市共投入1000多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瑶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9个村屯进行保护性建设与发展,既保护了这些村屯的特色民居,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
山清水秀生态美
特色旅游促发展
“整齐、干净、漂亮,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房屋边、树荫下,一群群白裤瑶妇女围坐着,边习歌哼曲,边飞针刺绣,很惬意啊……”日前,来自美国的民俗学者POM,愉快地谈起首次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景点时的感受。
近年来,河池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全面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刘三姐文化等为代表的壮、瑶、苗、毛南、仫佬族民族风情旅游路线,品牌竞争力强、规模大、档次高,初步构建了支撑河池特色民族旅游产品体系。
得益于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有效实施,河池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森林积蓄量达0.54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山清水秀生态美”已成为河池优势和品牌。
2012年,河池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2%、51.85%,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
加强选拔任用
少数民族干部占近八成
河池市通过“政策带动、培训拉动、交流促动、使用带动、监督触动”等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素质不断提高。该市还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上积极探索,努力为少数民族考生争取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在设置录用职位时单设少数民族岗位,适当放宽职位条件,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干部的“入门”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干部6100多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79.5%。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河池市:因地制宜 精准搬迁 全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
河池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为改善大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状况,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有出路”的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探索出“有土安置”和 【详细】
[灵山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纪实:从“帮扶点”到“示范点”
旧州镇新湾村,一排排新房镶嵌山间,一片片果树争妍吐绿,村里欢声笑语。佛子镇芳兰村,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幸福泉”涌出自来水,乡亲们喜上眉梢。谁能想到,这些村庄过去不通路、不通电,“挣钱养家苦无门,天干地旱愁死人”,哪家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 【详细】
南宁市建成12个综合示范村纪实:羊年喜看"领头羊"
编者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我们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 【详细】
今明两年河池市实施库区村屯绿化项目176个
今年以来,市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积极组织做好库区村屯绿化规划设计和项目计划审批工作,扎实推进“美丽河池·生态库区”建设。 【详细】
[忻城县]积极转变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纪实
投入扶贫资金从2012年的2000多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3000多万元;全县在册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3.0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0.79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底的5324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6709元……一串串数据折射出忻城县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大战的力度及成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