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70年 桂林经济发展实现伟大飞跃

  2018年全市GDP相当于1950年的1374倍,人均GDP是1950年的534倍

  桂林讯(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黄雪婷)日前,桂林市统计局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据报告,1950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不到2亿元;1978年,全市GDP首次超10亿元,到199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0年突破1000亿元,2016年迈上2000亿台阶;到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约为1950年的1374倍,稳居全区第3位;1951至201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9.0%。另据统计,1950年全市人均GDP仅70元,2018年实现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近4万元,是1950年的534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面临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70年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工业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出桂林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

  报告指出,70年来,桂林产业结构实现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第二、三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50年的75.8:4.6:19.6,调整到1978年的43.4:35.3:21.3,再到2018年的19.6:31.1:49.3。目前,全市第三产业支撑作用凸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6%。

  在农业方面,解放初期,桂林实行以粮食为主的农村人民公社分配种养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改革开放后,桂林相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税费制度等多方面改革,逐步由传统经济向商品农业经济转轨。近年来,桂林又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扎实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建设,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推进。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392倍,粮食产量比1950年增长3倍,水果产量比1950年增长1043倍。

  在工业方面,解放初期,桂林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整体水平很低。“三线建设”启动后,桂林工业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又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集聚发展。2018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7655倍。

  在旅游及服务业方面,解放初期,我市几乎是一片空白。1973年5月,桂林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最早接待外国游客的城市之一,旅游业从此有了跨越式发展,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策优势,成为新中国旅游业的先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带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2016年起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8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6%。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32.6%。

  在消费方面,解放初期,我市消费品市场资料严重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证定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为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总量持续扩大,桂林生活资料类商品由短缺匮乏、种类单一向供给充裕、品种繁多转变,居民消费由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物资短缺、商品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民群众对用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品需求高涨。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5.54亿元,是1950年的1946倍,年均增长11.8%。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