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汪恩民 王逸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近年由于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浙江省县域经济暴露出发展动力和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政协十一届第三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将关注目光定格在县域经济转型上。

  县域经济政策需补强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乏力,一方面源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县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县域产业粗放式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亟需转型升级也是重要原因。”对于目前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1月21日,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系主任范柏乃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浙江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问题,一直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去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黄小杭就曾指出:“这些年浙江过度局限在县域经济的优势,浙江的各个县越来越强,但是县域经济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发展受阻,县县难以合力;市则越来越弱化,对市域难以协调;省放眼百县,难以管理。”

  黄小杭认为,要打破县域经济的局限,应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尽快补上“市域经济”这一课,实现各市经济之间的融合,着力打造省域经济。

  而除去上述要点,在范柏乃看来,浙江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方面,也有不少“文章”可做。

  “如今浙江省各县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公共政策,但政策体系对经济转型升级引导不力。”范柏乃认为,目前各县域政策中存在六个普遍性问题。

  范柏乃在提案中指出,目前浙江县域政策投入成本过高,过于依赖“补贴+财政返还”的政策手段,县域财力难以为继;政策性激励性不足,没有实现差异化待遇;风险投资引导不力,难以引导风投进入新兴产业;倒逼机制缺失;高技能人才匮乏;政府采购未发挥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作用。

  七点建议助地方政策升级

  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发改委副主任黄勇曾表示,县域经济转型中,包括管理方法在内的转型升级,亦需要政府深思。

  范柏乃则认为,尽快修订、创新和优化公共政策体系,事关浙江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他表示,“先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表明,在市场化导向与公共政策引导的合力下,扶持先进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是全面推进浙江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范柏乃指出,要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在政策方面首先要因地制宜培育县域特色新兴产业。各县应参照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定点精准发力,重点培育一两个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引导县域主导特色产业聚焦化、集群化、品牌化为出发点,制定公共政策。

  “其次,要建立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扶强扶优、倒逼转型。”范柏乃提议,建立以“综合评价、分类施策、要素交易”为中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同时,他呼吁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风险投资办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全面激活风投市场。

  在人才方面,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定期发布机制,并扩大本地人才网站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的链接,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品牌等措施,在范柏乃看来颇具可行性。

  此外,“建立失效专利服务平台,开发其应用价值并推进信息共享”、“政府采购目录向战略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倾斜”、“在全省范围全面开展行政审批改革,以简化审批为突破口激发市场活力”等建议,此次也出现在范柏乃的提案中。(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