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3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 龙招江 通讯员 黄春叶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核心提示: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如何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如何顺利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如何实现全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几年来,宜州市龙头乡党委、政府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对一系列重大发展问题做出回答,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乡”的发展目标,以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调整发展思路

  农民增收亮点多

  “龙头”劲舞正当时。宜州市龙头乡掀起了“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和贯彻落实河池市“五大工程”、宜州市“五个年”活动的热潮,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推出了一系列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富裕乡亲的新举措、新办法,老百姓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有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1年,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75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81万元;招商引资完成2300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22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38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3元。

  今年上半年,该乡经济提质提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750万元,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7305万元,招商引资达到800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06万元,同比增长13%。此外,近两年来该乡还先后荣获“广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2010年河池市文明乡镇”、“宜州市201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乡镇”、“2011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宜州市2011年度社会综合治理目标管理二等奖”、“宜州市2011年度政法综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河池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2011年度宜州市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龙头乡位于宜州市西部,东与该市德胜镇、北牙乡交界,北与河池市白土乡接壤,西南分别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三只羊乡、拉仁乡毗邻。全乡总面积302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12个村委会,200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瑶、仫佬、苗、水、毛南、侗等民族。全乡总耕地面积36128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糖蔗、桑蚕、黄豆、荞麦,其中桑蚕、甘蔗为支柱产业。几年来,该乡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调整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壮大乡域经济,就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将现有的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培植乡镇发展之“本”。龙头乡党委、政府每年冬春农闲季节,都组织大规模的调查学习活动,乡、村两级干部深入到每家每户,帮助群众算好经济发展账、效益账。通过算账的方式,理清了群众的发展思路,让群众认清龙头乡发展最大资源和比较优势是什么、发展的最佳路径是什么。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该乡从现有的农业特点出发,采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方针,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高效农业、开放型产业。现已初步形成桑蚕、甘蔗、网箱养鱼、养猪、养竹鼠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西部区域甘蔗种植“龙头”。该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蔗农坚定蔗糖产业发展信心,提升种蔗质量,通过大户种蔗和示范户种蔗,保证了蔗糖产业在低谷期的稳定发展。近年来,该乡及时落实优惠政策,实行“三送一补”(即送机耕补贴、送基肥农药补贴、送蔗种补贴,贷款利息补贴)等众多优惠政策,给蔗农吃下“定心丸”;党员干部带头、送科技到田间地头,利用现场指导、实地操作等培训,确保培训到户、技术到田,提高种蔗科技含量;另外,从品种上下工夫,引进高产蔗种,从原种新台糖16号改种新台糖22号,每亩均增产1吨至2吨不等。同时,高度重视技术配套跟踪服务,糖厂、乡镇党员干部紧密配合,及时搞好蔗种、化肥、地膜和消毒农药等农资调度,对购买和调进的农机进行统筹安排,加快机耕进度。

  除此之外,加大资金投入,在村屯设立甘蔗收购点,在田间地头设定地磅,蔗农可自砍原料蔗卖给收购点,大大解决了请工难问题。几项措施的有效实行,大大增加了蔗农及承包户的种蔗信心。“至去年我已经种上30亩甘蔗,收获甘蔗210吨,今年我又扩种了近10亩高产新台糖22号,预计今年纯收入达10万元。”龙盘村庭狂屯幸寿凯兴奋地告诉记者,“党委、政府服务跟踪到位,我们不怕种蔗种不好,种蔗确实有奔头。”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做大做强全乡甘蔗产业,使之成为西部区域甘蔗种植‘龙头’。”该乡乡长韦东海如是说,全乡历来高度重视甘蔗生产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坚持能人大户带动,示范区带动全面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通过全程做好优质服务,帮助蔗农解决后顾之忧,大大提振广大蔗农信心,掀起发展“甜蜜事业”新热潮,现已建成甘蔗高产示范区4个,培植种植大户80余户。如今,龙头乡人口总数4.2万人,已有3.5万人成为蔗农,7800户农户发展甘蔗种植,甘蔗扩种面积位列宜州市第一。全乡甘蔗种植面积达2.7万亩,预计2012/2013年榨季甘蔗砍运进厂达10.5万吨,增长1.4万吨。发展甘蔗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户经济增收的支柱产业,仅此项人均年收入达1300元。

  多元化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乡农村养殖能手遍地开花。龙头乡董里村九香屯养殖大户韦庆丹,2003年开始在龙江河拉浪河段围栏125亩河面进行生态养鱼,年产鱼10万公斤,年产值达120多万元,年纯利润有5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沿河共有20户群众加入到网箱养鱼行业。龙田村七沟屯村民韦尚业,2009年开始投资17万元养蛇,共养有眼镜蛇700多条,眼镜王蛇2条,水律蛇1300多条,目前这2000多条蛇全部用于繁殖。龙田村板所屯村民李世杰,2009年开始投资养殖竹鼠,年出售竹鼠上千只,年纯收入达8万元。这项投资少,风险小的增收项目成为当地村民的“抢手货”,在李世杰的影响下,附近有15户农户跟着学技术,发展竹鼠养殖。如今,竹鼠不用出门找销路,老板上门下订单,产不够销。除此之外,该乡兔子、肉猪等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有效地增加群众家庭经济收入。

  另外,该乡进一步优化桑蚕业,注重在单产上提高效益,在质量效益上取胜。创建了高明村栋马屯、社头屯、高峰村水洞屯3个蚕沙治理示范屯,有效地规范发展了桑蚕业。如今,全乡桑园面积达14000亩。

  创新管理模式

  三级联动保稳定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更好地生活。因此,该乡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社会平安稳定,积极开展“平安龙头、和谐龙头”创建活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三级维稳联动机制”为龙头发展保驾护航。龙头乡位于都安、金城江、宜州3县(市、区)交界处,乡政府所在地距宜州市区97公里,是全市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作为县界的“口子乡镇”社情比较复杂,加上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多家矿业开发企业,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纠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2011年,该乡整合综治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办等多家涉稳成员单位,抽调7名精干人员,组建了乡综治维稳联动中心,中心由乡综治办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在全乡14个村(社区)建立了村级综治维稳工作室,由村支部书记兼任主任,治调主任兼任副主任,整合了村治保会、调委会、管片民警、村民小组长等力量,坚持每周在本村范围内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村(居)民小组,每10户至20户配备一名治安中心户长,全乡共设立中心治安户206户,基本形成了乡、村、组三级维稳联动网络。

  “三级维稳联动机制”使高速路施工建设进展顺利。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宜州段)经龙头乡境内14公里,涉及龙头乡龙头社区、龙盘、七洞、建立4个村委38个自然屯,征地任务1340亩,拆迁房屋3304.4平方米。在高速公路建设时间紧,征地拆迁任务重的情况下,乡党委政府采取一切积极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三级维稳联动机制,按不同时期调整不同分工的原则,持续保证征地组、拆迁组、迁坟组、接访组、内业材料组、土地纠纷调解组、沿线治安维护组、宣传教育工作组等多个协调组深入现场积极开展工作。在保证施工进展顺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群众的利益。目前,已征用土地1417亩,完成任务的105.75%;实际丈量拆迁房屋面积4342平方米,完成丈量任务的131.4%;沿线涉及拆迁房屋25户,已全部落实安置地;兑现各种补偿款4500多万元;已迁坟墓676座,兑现迁坟款55.28万元。红线外补征已丈量56亩。高速公路自开工建设以来,没有出现过大的阻工或上访等事件,目前施工建设开展顺利。

  一年多以来,全乡维稳工作打了个翻身仗,刑事案件大大下降,命案为零,共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80件,成功调处171起,调处率达到95%。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该乡全面落实安全生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严厉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矿山非法盗采行为,成立专门的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组,矿山组人员每天对全乡辖区内的矿区进行巡逻,发现非法盗采的坚决从快从重打击,并不定期地进行专项整治活动。据统计,去年共炸毁死灰复燃和非法生产的矿井窿口111个(次),没收采煤机械设备15台(套),取缔非法洗矿点14处,遣散非法盗采人员251人(次),治安扣留盗采分子12人。通过经常性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现全乡范围内非法盗采盗运矿产资源的活动已得到有效遏制。

  除此之外,加大对企业、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水库等涉安行业和领域进行专项检查整治。该乡与所辖村街、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以张贴标语、宣传车上街宣传、印发资料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在乡域内开展了安全知识演讲和安全知识课活动,不定期对乡辖16家企业和14个村(社区)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截至目前,全乡未发生重大信访事件及安全生产事故。有效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连续几年全乡未出现重大集体上访、越级访案件。

  社会稳定

  项目建设态势良好

  龙头乡虽然地处边远山区,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使全乡农村治安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企业相继进入,呈现出16家企业落地开花的良好势头。

  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工业化的突破口,是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为此,该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以煤矿重组、项目建设为招商引资载体,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力,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注重传统产业向注重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转变,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完善服务职能,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和企业家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企业家纷纷到该乡投资办厂。

  2011年来,该乡积极组织调查研究,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共为辖区企业处理利益纠纷达35起,涉及金额达60多万元,为辖区企业解除了生产经营的后顾之忧,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辖区企业对该乡的公益事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出资30多万元,为5个村、6个屯修建村级、屯级硬化道路以及桥梁等,为全乡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几年来,该乡引进了龙头纸厂、龙头乡晋阳锰品厂、宜州市安庆煤业有限公司拉浪分矿6对井口、宜州市誉兴矿业开发公司、柳州乾泰矿业贸易有限公司、肯岭新露岩页砖厂、宜州市五福砖厂、宜州市龙田砖厂、宜州市骏扬砖厂,宜州市龙头乡高寿荣达砖厂、宜州市长瓦电站等重大项目16个,其中2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引资项目有效地拉动了农业、水利电力、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遇和全乡的财政收入能力。

  此处,龙头乡按照宜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坚持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在集镇建设上重点抓好3件实事。一是拉浪街道、市场改造投入24万元,该工程涉及排污(洪水管道)348米,街道路面硬化194米、沉沙池、鱼池、圩亭96平方米。二是拉浪鸡行改建共投入24.5万元;龙头街圩亭、人行道、街道路面扩宽硬化投入80多万元。三是龙头乡政府院内绿化投入90多万元。目前,这些项目大部分已完工,还有部分正在实施。

  同时,该乡还按照河池市“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和宜州市“城区面貌显著改观年”活动的要求,以建设“环境优美宜居乡镇”为载体,结合市环境整治工作和“城区面貌显著改观年”活动,着力探索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成立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完善分工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包管片、站所部门包重点区域、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健全了宣传教育机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环境意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乡村成立了专门的清洁队伍,分片包干,定期清运垃圾。截至目前,全乡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共投入5万元工作经费,出动机动车25余台次,拆除乱搭雨棚80多个;拆除违章建筑12户15处,清理卫生死角300多平方米,清运垃圾40多吨。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活动和措施,各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注重民生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龙头乡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定位在为新农村建设与各项事业发展、稳定提供服务和保证上,把党的先进性彰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谋利益的具体工作中,全力提升乡域内居民生活水平。

  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活条件。该乡争取国家资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43万元建设屯级水泥硬化路,解决了9个行政村19条村级路建设,做到乡村屯公路通畅顺达;投入710多万元建设了3个集中式供水工程和157个地头水柜,共解决了3700多人饮水难问题;投入765万元完成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水库下游8000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全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住有所居。去年确定危房改造户210户,每户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让真正无房可住的农民住上了有国家补贴的新房。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一卡通”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1295人,完成任务数的102%;全面实施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母婴健康“一免两补”幸福工程等得到有效实施;完成了12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乡60岁以上农村老人全部领到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落实农村低保2749户,五保户179人,救济贫困残疾人11人,切实保障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加大就业转移力度,确保劳有所得。两年来,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58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5亿多元。同时,加强科教文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投入32万元,建乡综合文化站,文化娱乐环境不断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形势喜人,农村文艺活动开展有声有色。该乡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组建3个农村文艺队、2个舞狮队、2个健身舞协会,1个老龄活动协会。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参与面广的群众性活动,丰富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龙头乡社区文艺队编排的小品、彩调等节目在河池市小有名气,2010年参加自治区农村彩调大赛,选送的节目获得了第一名;2011年代表河池市到柳州参加自治区农村文艺会演;在2011年的河池市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颁奖晚会上,龙头社区文艺队选送的渔鼓《情满人间》获得好评,是唯一一个农村文艺队送上的节目。

  文明和谐之风的盛行,为这座快速发展的边远小乡镇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该乡党委书记韦贤恒告诉记者,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环境,和谐稳定的环境需要我们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众才更加富裕。“我们将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乡的目标,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乡村为切入点,与时俱进、众志成城,把龙头乡建设成农业现代化、增收产业化、社会和谐化、人居秀美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韦贤恒如是说。

  在激烈的经济发展大潮中,龙头人将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定的信念,乘风破浪,向着既定的更高目标奋勇前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