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
告别木瓦房 住上安稳楼
4月22日,走进大新县下雷镇新丰村天等屯,村头一棵棵枧木、金丝李高大挺拔,山脚的崭新楼房整齐划一……我们真切感受到大新县实施扶贫攻坚带来的可喜变化。
天等屯地处中越边界,清初建屯,此地石山高耸,在方言被称为“吞登”,故而得名。全屯11户,人口30人,耕地面积20多亩。
“来,到我家坐一坐,喝杯山泉水。”70多岁的赵连英阿婆邀请我们,她家两层的新楼房宽敞洁净。赵阿婆道出了家的变迁:她年轻时嫁到天等屯时住的是茅草房,有一年因遭遇大雨袭击,茅草房被水淹没7天,被迫搬到高处的村民家住。后来,她卖了6头肉猪买来青瓦,建了瓦房。但天长日久,瓦片损坏,风吹雨打,雨水就漏到房里,提心吊胆,难以入睡。她感慨地说:“今年,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我终于住上了110平方米的新楼房,风雨无忧,住得安稳。”
2011年10月,大新实施边境地区回迁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172.8万元建设天等屯新村,2013年春节,该屯11户农户圆了楼房梦。
【延伸阅读】
扩大扶贫辐射范围
大新县贫困人口达7.89万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资源匮乏的边境一线地区,扶贫难度较大。
2012年,该县通过“产业项目扶持”、“能人大户带动”、“培训就业促进”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辐射范围,让贫困地区农民更多享受到发展成果。
该县投入9189万元实施了1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和920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460万元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兑现0-3公里边民生活补助金3198万元,贫困村和边境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该县实施的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共五大项75个项目,总投资2300.5万元,修建屯级道路75条92.93公里。投入5259万元完成3486户民居风貌改造,对公路沿线66个村屯实施道路硬化、水沟净化、道路绿化、民居美化、村屯靓化等“五化”建设。
投入192万元,靠“能人大户带动”,扶持1084户贫困农户饲养良种猪2168头,扶持1000多农户发展养殖珍珠鸭9万多羽。
投入62万多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用技术等培训3420多人。 该县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开设“家门口的种养课堂”,让“土专家”、种养能手到种植基地、养殖场上课,培养了一大批懂得科学种养的新型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一线声音】
最盼建设人饮工程
天等屯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耕地面积少,户均不到3亩,玉米、腊月柑大多种在石头窝里,产量低。上世纪80年代该屯修建一个大蓄水池,现在村民人畜饮水还是靠蓄水池的泉水和雨水来解决。雨水时节,全村人、牲畜尚够饮用,但无法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有时抽水机坏了,老人无力挑水回家,只能用家里的小水柜里的雨水来煮饭、炒菜。干旱时,全屯人畜饮水困难。
“目前,边民最期盼解决的事情是建设人饮工程、文化活动场所,请‘土专家’指导群众发展腊月柑、土鸡、山羊等种养业,引进项目开发珍贵植物观赏园,增加边民收入。”4月22日,天等屯村民小组长马忠宣在畅想“小康梦”。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忻城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谱写扶贫攻坚新篇章
忻城县位于广西中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山多地少,且易旱易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结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被列为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据2014年统计,全县总人口42.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 10.78万人,涉及12 个乡镇130行政村1935 个自然屯。受益于国家政策 【详细】
促进扶贫攻坚精准发力的重要举措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扶贫攻坚提出的目标任务。百色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之一,面 【详细】
黄建宁: 促进扶贫攻坚精准发力的重要举措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详细】
百色市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综述:扶贫攻坚战犹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建成小康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年3月,我市在全区率先启动了“2014~2015年扶贫开发攻坚会战”,通过各级各部门一年来的共同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金融扶贫逐步做大了资金投入“ 【详细】
吴宇雄:广西扶贫攻坚要抓紧抓准抓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近年来,广西坚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