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户村的村民们在小花圃内散步、聊天。
6月4日,南国早报记者随2013年广西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第二组来到桂林市灵川县采访时,发现“脏乱差”在这里已成为“过去式”。
小村告别“脏乱差”
当天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该县灵川镇禾家铺朝阳村。这是个坐落在公路边、距县城1公里、距桂林市区仅9公里的小村子。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楼房,房前屋后的花圃带里,红的花、绿的叶煞是喜人,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桂花树、银杏树、樟树。村后的绿地上,还有凉亭、石桌、石凳、体育器械,供村民们休闲时使用。
“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一样。”村民张仁希说,他们白天出去上班,晚上吃完饭后,有的在操场上打篮球,有的在村后的绿地上纳凉,生活十分惬意。
张仁希说,两年前,他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的。他指着面前的篮球场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个鱼塘,村民们的垃圾都往里面丢,使得鱼塘臭气熏天。鱼塘丢满后,垃圾又丢在村前村后的空地上,村里到处是垃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了晚上,别说打球了,连个纳凉的地方都找不到。
村委会主任说,去年,朝阳村被该县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建起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40吨,并完善了污水管网,配置了可移动垃圾桶、固定垃圾桶、可移动垃圾箱、人力垃圾收集车等设备。同时,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了多方面改造。
“城里一些小区都比不上我们村干净呢!”村民唐晓英骄傲地说,村民们很珍惜目前的生活环境,都自觉地将垃圾丢进垃圾桶,每天都有保洁员保洁,村民的生活,已向“脏、乱、差”告别。
垃圾焚烧待改善
采访团乘坐的汽车驶近木匠户村时,一股烧东西的气味钻进了大家的鼻子,让人略感不适。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副处长潘国尧指着前方一个冒黑烟的铁炉说:“是这里焚烧垃圾发出的气味。”
木匠户村也是个整洁的村子,村内到处可见绿化带,还有篮球场和科技文化综合楼等设施。记者看到,有妇女在文化综合楼跳舞,有村民在花圃内闲聊。记者与几位村民聊了起来。
村民们说,村口铁炉烧的是垃圾。焚烧前,保洁人员会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除了烧不着的,其他的都拿来烧了,包括旧衣物、塑料袋、农用薄膜、枯枝败叶等。如今,村里村外再也见不到垃圾满地的景象,“连苍蝇、蚊子都少了”。
据了解,“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要求农村垃圾以就地分类处理为主,并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对于塑料、玻璃、纸类、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对厨余垃圾、植物类垃圾和粪便等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实行堆肥处理,也可利用农村沼气池实行垃圾厌氧消化处理;对废电池、农药包装物、废灯管、废油漆、医疗废物等有害垃圾,实行集中处理。但是,目前大多数乡村只是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而分类的标准是“能不能卖钱”。
“建议使用带有尾气处理装置的焚烧炉,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潘国尧说,垃圾焚烧会产生二恶英,尤其是含氯的塑料类垃圾在低于800℃的不完全燃烧中,极易产生二恶英,它会随着焚烧垃圾产生的烟雾扩散进入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二恶英具有相当稳定的化学性质,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可以稳定地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属于最危险的环境污染物,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长效机制保清洁
目前,灵川县正在研究、制定“清洁乡村”长效机制。
朝阳村村委会主任蒋成保说,目前村里聘请了两个保洁员,其工资来源,主要是县政府按每人每月2元来补贴,不足部分,由村委会补贴,目前未向村民收费。该村有村民218人,县里每月补助款仅516元;该村的污水处理系统,若24小时运行,每月电费成本约为350元,如隔两三天运行一次,每月成本在200元左右。电费和保洁人员的工资仅靠县政府补贴的话,缺口很大。
蒋成保说,村委会有能力保证支出这些费用,将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解决。给村拟成立公司,发展物业管理、百货、物流、洗车美容等产业。
木匠户村则由村民选举成立群众工作组、理财小组、监督小组等组织,管理相关事务,且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提高村民文明卫生意识。全村人员轮流负责公共场所的卫生,并划分责任区,一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通过制定长效机制,保证环境整洁。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平南:两镇建污水处理厂
4月27日,平南县大安镇、丹竹镇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招商,预计9月底前可竣工投入使用。两个厂按日处理水量9000吨进行设计,总投资约4930万元。 【详细】
卜驮屯从『垃圾满天飞』到『生态典范村』的『蜕变』
以前是大风一刮垃圾满天飞的“后进村”,如今是干净整洁的生态乡村建设典范,江州镇卜驮村卜驮屯是如何完成“华丽转身”的?近日,笔者前往该屯了解这“蜕变”背后的故事。 【详细】
灵川县潭下镇: “海归”种出“天价米”
“薛家村的有机大米,每公斤卖到50元,还供不应求。”如今,灵川县潭下镇薛家村的有机水稻远近闻名。市场上的普通大米每公斤才6元多,薛家村的大米为什么能卖到这么高的价钱呢?4月11日,记者到该村一探究竟 【详细】
灵川县潭下镇薛家村25元1斤的大米是如何种出来的?
灵川县潭下镇尝试种植的有机大米每斤卖出了25元的价钱,市场上还供不应求。春耕时分,记者走进了潭下镇薛家村,了解这里种植有机水稻的过程及其对传统农业产生的影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