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时,是广西万乡河牛业有限公司秸秆收购点最繁忙的时候,砍甘蔗收工回来的农民三五成群地开着摩托车拉着甘蔗尾叶来过磅销售,一吨能卖180元。
“高峰时一天最多能收30吨甘蔗尾叶,加工粉碎后勉强够养牛场的牛吃上两三天。”1月18日,在位于兴宾区陶邓乡三育村附近的广西万乡河牛业有限公司,牛场场长蒙治东告诉笔者:“现在牛场育有杂交优质品种肉牛500头,一头牛一天仅吃青秸秆饲料就要25公斤左右,全场一天秸秆粉料需求总量达10多吨,还不包括木薯、玉米、糠皮、大豆等淀粉或精饲料,牛场对青饲料的需求非常大。”
今年春节天气放暖后,牛场将再引进500头奶牛。为解决青饲料供应问题,公司一方面大量收购甘蔗尾叶、稻草,一方面发动周边农户种植500亩玉米秸秆作为牛饲料,带动农户发展新产业。
据悉,该公司3-4个月出栏一头育肥的肉牛,利润在1000元左右;而农民种植一亩玉米地卖青秆给公司,按一年种植两造、每造收玉米青秆3.5吨、一吨卖360元计算,一亩地一年收入2500元,纯收入2000元左右,比种植一般农作物收入高两三倍。
如今,在陶邓乡,不仅有万乡河公司带动群众发展新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还有红红火火的生猪养殖业。2013年全乡累计生猪出栏11.27万头。目前,全乡生猪存栏10.27万头,出、存栏数量在兴宾区24个乡镇(街道)中独占鳌头。同时,该乡大罗村六蒲屯的10户农民依托清水河畔的优势,发展了60个网箱养鱼,每年一个网箱纯收入过万元。
陶邓乡“六畜兴旺”有效带动了“五谷丰登”。去年,全乡甘蔗、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业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6.4万亩、5.5万亩、1.6万亩,而且水稻、玉米、甘蔗、蔬菜等全身都是宝。在这方面受益最大、感受最深的要属该乡大乐村的粮食、蔬菜种植大户罗程文。近年来,他承包农场的土地种植200多亩水稻和蔬菜,由于实施机械化作业,粮食早、晚两造季季丰收,不仅加工大米出售供不应求,专门出售用于喂食禽畜的米糠也价格不菲,甚至过去一文不值的稻草也按公斤卖给养牛场作饲料,一亩稻田一造综合纯收入500元左右。蔬菜方面,好菜卖到市场、烂菜叶卖给养殖户,一亩田一年轮作种菜纯收入上万元。
陶邓乡种养业相辅相成地发展,有效推进农民倍增计划稳步发展,农民越来越富裕。2013年,这个位于偏远山区、只有4.7万人口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8000元,略高于兴宾区7884元的平均水平,农村楼房化、道路水泥硬化、出行机械化、联系手机化等样样普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百色市依托果蔬专列助农增收观察
革命老区百色市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广西贫困面最大的地级市,目前全市400万人口中尚有100多万人在新贫困线以下,扶贫攻坚是第一要务;二、据测算,“天然温室”的百色右江河谷具有果蔬扩大到300万亩和外调量增至450万吨的空间,如此条件全国少有。 【详细】
田林县促农增收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详细】
德峨镇多措并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2013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要手段,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取得阶段性成效。据统计部门预计,201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详细】
[容 县]延伸远程教育“触角” 为农民增收“导航”
2013年以来,容县着力抓好远程教育站点扩建工作,全力抓好“五个一千”、“城乡风貌改造”、“三进全覆盖”站点的拓展建设,将站点建设逐步向非公企业、农家党校等场所扩展。目前共建成远程教育站点334个,初步实现了机关、学校、企业、行政村、自然村、农户的全覆盖。 【详细】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按粮食生产情况补贴 农民增收可期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天发布,聚焦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八大方面工作,全面定调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