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8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周彩清 黄彩桃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右江区阳圩镇六丰村六丰新屯、永乐镇三合村晚鱼屯是水库移民后靠屯。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分别走访了这两个屯。

  六丰新屯:产业兴 腰包鼓

  1月22日下午,记者走进六丰新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群展现在眼前,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小楼门前镶嵌有色石块。走进村民家中,高档家具应有尽有,家装风格颇显气派。屯前一大块绿地上安放有多个健身活动器材。绿地靠边是一排整齐的单层瓦房,是村民堆放杂物和饲养禽畜的场所。

  随行的右江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黄副局长告诉记者,2005年百色水利枢纽蓄水后,六丰屯整屯搬迁到现在的六丰新屯,是一个又外迁又后靠的移民新屯。2007年该屯被列为右江区及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加大对该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成了该屯民房和杂物房立面改造、进屯道路及屯内主干道硬化、人行步道硬化美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六丰新屯面貌焕然一新。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屯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右江区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已形成以芒果、甘蔗为支柱产业,兼顾利用水库水域资源发展网箱养鱼等多种增收方式。目前,我屯已种植有1500亩芒果树,1000亩原料蔗,多个规模养猪、养鱼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村民委主任宋玉军介绍说。

  作为党员中心户、科技示范户的宋玉军,更是全村群众公认发家致富的带头人。2013年,宋玉军网箱养鱼收入达50多万元,成了该屯养鱼收入最高的人。在宋玉军的带领下,该屯网箱养鱼业红红火火。

  采访中,正在院子里照看小孙子的阿婆说:“搬迁到新屯后,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现在住的、吃的、玩的都和城里人一样。我老了还能赶上这样幸福的生活,这是在搬迁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晚鱼屯:不“渔”也能过上好日子

  晚鱼屯,全屯有71户300多人,是20世纪50年代末澄碧河水库后靠安置移民屯,该屯坐落在澄碧河岸的山头上,隔着二级公路、高速公路与澄碧河相望。很早以前,该屯群众以打鱼为生,故起屯名为晚鱼屯。

  记者走访该屯时,正值上午,和煦阳光下,村民们有的外出,有的在家操持家务。该屯村道硬化、别致的小楼及整齐干净卫生的屯容屯貌让人印象深刻。

  村支书梁金福介绍,从前,晚鱼屯群众祖辈以打鱼为生,移民后靠后,群众生产生活遇到多重困难,但他们不等不靠,努力建设家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澄碧河水库水源的保护力度,晚鱼屯已彻底改“渔”,大力发展芒果、板栗、西瓜、甘蔗种植和组织部分群众发展运输业。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屯已种有芒果2000余亩、板栗700余亩、甘蔗300多亩。去年,全屯人均纯收入7280元,有小轿车、农用运输车、大卡车30多辆。不“渔”的晚鱼屯,靠种植业、运输业走上了富裕。

  更难得的是屯里的群众一直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永乐镇副镇长林福礼说:“晚鱼屯群众不仅勤劳还是遵纪守法的榜样,多年来,该屯没有发生一例刑事案件,没有人员参与吸毒、赌博事件。”

  梁金福说,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存在聚众赌博、滋事、吸毒等违法行为。为防止不良之风的侵蚀,村“两委”要求村干部、党员作表率,树新风。妇女发挥“妻管严”作用,管好自己、管好家人。村“两委”在大会小会用案例提醒群众。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提醒,多年来,该屯群众形成了良好习惯,遇事多商量,邻里有困难有需要的多帮助,大家都自觉维护屯风屯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