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6日 来源:右江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德保县紧紧围绕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人口返贫率下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两降一增”目标,集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向贫困村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致力扩大民众受益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精准有效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发挥“五支力量”。该县把扶贫开发攻坚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推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帮户”扶贫制度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帮扶措施,整合县四家班子领导、驻村挂点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新农村指导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五支力量”驻村指导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每个乡镇安排3名以上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挂点,充分发挥县四家班子领导的联系督查作用;二是驻村挂点部门领导干部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将资金整合捆绑投入贫困村,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牵头指导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乡镇领导干部管理责任落实作用;四是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新农村指导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选派49名有能力、有才干、有抱负干部到贫困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409名县直、乡镇优秀年轻干部到180个行政村中担任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五是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完善“一办三中心”,推动全县20个农事村办服务站点提级改造工作,打造了“企乡联建”、“企村联建”、 “三边党建”、“结对共建”等一批党建工作品牌,发展党员5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6名。

  实施“六大工程”。突出工作重点,以“六大工程”为路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投入3.07亿元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95%以上农户实现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点;实施“6+4”产业扶贫工程,即:烤烟、甘蔗、水果、田七、林下养鸡、秋冬菜种植农业生产“六大会战”和扶贫对象实施软枝油茶种植、金银花种植、蛋鸡养殖、黑毛母猪养殖“四个帮扶”项目;投入3.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程;加强技能培训,开展“雨露计划”,传授致富本领,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投入1.39亿元实施扶贫投入工程,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投入格局,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结合“扶贫攻坚党旗红”、“千名干部入乡驻村帮扶”活动,实施抓好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工程,通过“传、帮、带”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实现“七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县180个行政村有156个村修通通村水泥路或沥青路,通村率达86.7%;全县自然村通电率100%;全县安全饮水人数达27.28万人。扶贫产业实现新突破,通过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农业产业“六大会战”和“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发展壮大蛋鸡养殖、黑猪养殖、油茶种植等扶贫产业,烟叶实现产值5378万元,2014/2015年榨季甘蔗产量为21.8万吨,全县水果实现总产值1.04亿元,出栏肉鸡1800万羽,田七种植面积1265亩。智力扶贫实现新突破,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助学培训项目,安排140.5万元资助普通高校本科学生281人,安排587.5万元资助职业学历教育3632人,安排50万元培训农民实用技术1.2万人。公共服务实现新突破,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2.03%,有112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有113个行政村建设有图书室,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村部办公室,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率达100%。精准帮扶实现新突破,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全县5973名干部包户帮扶6014个特困户,累计实现脱贫致富6.1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实现新突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753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5656元,年均增长15.6%;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958元增加到2014年的5282元,年均递增19%。生态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统筹推进足荣镇古浬屯、隆桑村陇金屯、城关镇那温屯、燕峒乡太平屯等一批生态乡村示范村屯,30个示范村屯基本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黄高念 林宏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