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仕兴 邓立国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林贵美在查看香蕉生长状况。 邓立国/摄

 

  8月4日上午,壮乡“香蕉之父”林贵美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1位科技人才,一同乘上了由北京火车站开出的动车。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客人,他们带着家人,暂别繁忙的工作,到北戴河休假一周。

  火车上,林贵美十分兴奋。扎根壮乡红土地耕耘30多年的他感慨万千:“这么多年,我日夜想着香蕉、葡萄等瓜果,没想到党中央竟然能想着我。”

  今年到北戴河休假,林贵美是广西惟一的代表。他说:“这次能带家属非常高兴,可以让老伴儿见见世面、享受享受,这些年她跟我吃了太多苦。”

  一个人的“苦”,却换来了万千人的“甜”。

  从197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广西农科院工作至今,林贵美一直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现任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种苗生产与良种选育岗位科学家、研究员,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林贵美带领团队在科研、技术推广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广西“三农”建设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每3根香蕉有两根由他培育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吃的每3根香蕉中,就有两根是林贵美培育出来的。

  广西是我国香蕉主要产区,但过去香蕉种植用的吸芽苗繁殖法,种苗易带病毒,低产质劣,成为制约香蕉发展的“瓶颈”。

  20世纪80年代后期,植物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开始应用于香蕉,香蕉繁殖终于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突破。一时间,香蕉组培苗企业在我国南方香蕉产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一哄而上的香蕉组培育苗很快就问题百出。其中,优良品种的匮乏导致劣质苗伤农最为突出。

  1987年,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香蕉课题组在林贵美带领下,在广西率先攻克香蕉组培育苗技术的基础上,锁定了良种选育这个大目标。这一年,他们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编号为GB1-2、GB5-1、GB6-3等11个品种(品系),加上多方收集到的巴西、墨西哥等共50多个国内外香蕉品种进行了对比评价,从中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威廉斯品系GB6-3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对象。

  农作物育种通常采用有性杂交办法,但因香蕉是三倍体植物,不能进行有性杂交,当时只能通过选育变异株来获得优良株系,而栽培中出现自然变异株的概率很小,这就注定了香蕉新品种选育的艰巨性。

  此时,做这方面研究的全国就只有林贵美一个人,没有资料,更难找出一个可以与之讨论的对象,他犹如一个孤独的先行者,在一条幽深、漫长的学术隧道中艰难前行着、探索着。

  课题组年复一年,不断完善母本选取标准,对一株又一株的GB6-3变异株进行甄别与选择,并将大田种植试验从广西扩大到广东、云南、海南等地,以更广泛地检验GB6-3变异株的优良性状。

  就这样,从试种观察、早期品比、个体优良性状变异鉴别及评估、群体优良基因纯合、品比试验示范,到开全国之先河采用高科技手段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桂蕉6号”与 GB6-3之间的遗传关系予以科学确认,研究步步深入。

  18年6500多个日夜的摸爬滚打,终于,丰产稳定、适应性强、抗病性良好、商品果率高的“威廉斯B6”在2005年通过了广西种子总站的鉴定而获准香蕉新品种登记。就在这一年,浦北县蕉农种植的“威廉斯B6”创出了株产95.5公斤和平均亩产5.5吨的中国香蕉单株和亩产最高纪录。

  创办全球最大的香蕉组培苗公司

  “没有公司,何以有产业!”林贵美说。

  1992年,为了让自己攻克的香蕉组培苗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生产服务,凭着上级2.5万元的课题经费,林贵美成立了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这一堪称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破茧之作,当即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但是,在林贵美领导下,公司先后完成了“年产300万株香蕉组培苗”、“香蕉引种试种、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承担了国家“863”工程的“广西农业种养基础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 (下转第二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