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记者走进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王海村,只见村边的河流蜿蜒而过,依江而建的番石榴园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树掩映的环村路旁,一个个白色的蔬菜大棚点缀其间,大棚外的瓜园则吊满了苦瓜,给村庄添上了丰收的喜悦。
谁曾想到,干净整洁、生态优美的王海村,以前竟是脏乱差的“牛屎村”。村民们回忆,从前走进王海村,村道两旁遍布养牛的稻草棚,不仅散发出令人难闻的臭味,产生的牛粪和日积月累的垃圾竟能没过小腿肚。
王海村的华丽转身,是钦南区着力打造生态乡村示范村的结果。去年以来,钦南区先后对王海村的道路、排污管道、庭院围墙等进行全方位规划改造,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利用产业发展的机遇,钦南区在王海村引进大棚苦瓜、台湾竹笋等新品种种植,村民的荷包也渐渐鼓起来。
去年8月,王海村3位敢于“吃螃蟹”的村民率先在村里包下3分地,尝试大棚苦瓜种植。3个月的种植周期过后,村民们惊喜地发现,一分苦瓜地竟然带来超过1000元的收入。“这样的收益是意想不到的。”村民苏高国对种植苦瓜带来的收入很满意,今年他扩种了2亩地,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苦瓜地周围种上节瓜和竹笋,收入更为可观。
苏高国的成功让大家动了心。今年王海村陆续有15户居民种植大棚苦瓜。此外,村里还引进合作社,保价收购农民种植的苦瓜,让农户收益得到保障。
王海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给村民创造了一个宜居的乡村环境,村民保洁护绿的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平日里,村民自发分成3组队员,负责村里的清洁卫生。“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为了给自己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不用别人督促,大家都会把清洁卫生工作做好。”村民谭兰芬说。
随着村中产业的发展与养牛户的日益增加,垃圾处理问题始终困扰着王海村:村里一共有100多头牛,每天产生的粪便处理起来很困难。针对王海村的情况,经过调研、上报项目,钦南区争取到45万元资金为该村建设了两座15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牛粪可收集起来用作沼气的原料。“现在沼气管道已经铺到各家各户,气表也安装好了,产生的沼气马上就能供全村50多户人使用。”钦南区林业局能源站站长项光仁说。
记者注意到,为了将沼气高效利用,村里在两座沼气池中间,还配套建设了储气罐,而沼气发酵后的沼液也成为村民们的宝贝。“利用废弃的沼液,每亩苦瓜可节约肥料费200多元,而用这些有机肥种瓜,苦瓜会更嫩、更可口。”苏国高说,“养殖+沼气+种瓜”的生态循环模式,既美化了村庄,又增添了村民的收入,一举多得。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大新县]产业扶贫方向明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我回家发展养殖业,这条路算是走对了。”5月23日,大新返乡能人马俊平说。2011年,马俊平毅然放弃在广东打工的高薪,返乡加入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队伍中来,2014年组建成立了大新县新丰新生态养殖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覆盖龙门、榄圩、福隆 【详细】
田阳县:恒门业总经理苏俊宇返乡打开致富门
“创业就像乘车,你不上会有别人上,车不会停下来等你。年轻人就要敢拼,咬牙坚持!” 当有意创业的农村青年讨教成功创业经验时,田阳县至恒门业总经理苏俊宇总要强调自己历经风雨悟出的这一体会。 【详细】
[德保县]桑蚕产业开辟农民致富新路
近日,笔者来到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桑园,只见桑树茂盛,桑叶葱茏。蚕房里,一条条胖乎乎的蚕宝宝蠕动在碧绿的桑叶上,村民们正忙着饲养蚕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详细】
[南丹县]农业示范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2014年以来,南丹县依托巴平万亩梯田生态自然景观,全力开展绿稻花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引企建园,成功打造以巴平生态米为主导产业,以红阳猕猴桃、花卉观赏园为辅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带动当地119户贫困户通过参与式融合发展。目前 【详细】
南丹:水果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以前要靠出门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如今在家里种果比打工更赚钱。”5月16日,南丹县城关镇莲花村落花坪屯村民覃启升指着挂满果的黄腊李树说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