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是广西次一级经济区域,泛指玉林、贵港、梧州、贺州四市[ 根据《广西桂东南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广西桂东南经济区规划组编制,2000年3月]。港北区位于贵港市的城市中心区,具有发展潜力大、要素聚集能力强的特点,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将其打造成桂东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经济核心区,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区域发展意义。
作为桂东南地区的贵港中心城区,港北区能否脱颖而出率先崛起成为推动桂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是港北区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一、坚持整合资源与发挥优势相结合,积极构建产业大集群
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凭借其区位优势,发挥其较高的区位势能,迅速聚集生产要素进行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同时,形成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壮大经济规模,逐步形成增长极。主导产业代表着所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扩散效应,通过它的辐射和吸引,形成产业聚集,并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产生数倍于单个产业的乘数效应,推动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了考察支柱产业的九项量化指标中的第一项是: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产值超过工业总产值的8%。]、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增加值率及利税贡献率高等基准来界定和选择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港北区把电力、钢铁、肥料、饲料、房地产等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当前,港北区应围绕以电力、钢铁、肥料、饲料、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一是以整合资源为主脉,不断延伸产业链。结合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找准链接点,通过发展延伸链的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如港北区可依托矿产资源,重点抓好金、镁、三水铝等28种矿产开采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逐步形成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水利资源,充分发挥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功能,整合港口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形成沿江北岸物流产业集群。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是龙头企业,是带动性强的企业。在培育冶炼产业集群方面,港北区要把贵港钢铁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置于战略先行地位,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其发展,鼓励其加强同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以产业集群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突出产业特色,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就港北区来说,要加快推进西江产业园建设,不断壮大饲料、电力、钢铁、肥料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四是以创建品牌为基础,努力创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效应。要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几个特色品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把产业做大做强。如在港北区,可进一步扩大沙糖桔、大肉芥菜、马铃薯、花卉种植、速丰桉种植基地和林产品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坚持发展城市与建设乡村相结合,加快推进城乡大发展
城市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越来越成为科教、金融、商贸、信息、服务和制造业等聚集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辐射力。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聚集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城市群不仅仅是若干个城市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的发展带动作用,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聚集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目前,港北区城市化水平还较低,要成为桂东南经济增长极,必须着力突破三个瓶颈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是突破城区面积小的瓶颈问题。2008年,贵港市市区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34.5%和0.64%;而港北区城区面积仅约30平方公里,约占辖区总面积的2.7%,地理空间很小。要进一步发展经济,解决城区空间狭小的问题,必须加大区域协调,形成规模城镇群。对贵港市来说,要以贵港中心城区、桂平城区、平南城区为建设重点,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尽快形成市、县(市、区)、镇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对港北区来说,要依托城市、发展城市、服务城市,把经营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群:以贵城街道和港城镇为核心区,以大圩、庆丰、根竹和武乐等乡镇为紧密区,以中里和奇石等乡为拓展区,通过南梧公路、南广高速铁路、西江黄金水道和贵城—中里—奇石公路等4大动脉,把港北区的核心区、紧密区和拓展区连接成城市发展网络,并充分发挥中心城镇贵城街道和港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由点及面,整体推进全区城镇化建设,构建起城市增长极城镇集群框架。二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对农村分配的倾斜力度,消除影响率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构建多核心的城镇空间体系,实行以工哺农政策;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各方面素质,有效缩小城乡居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差距。当前,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劳务经济,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农业服务体系,顺畅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用3年时间努力使港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先在全市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县域经济竞争力。三是突破城市经济弱的瓶颈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层次是城市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国外主要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在70%以上,香港、澳门二、三产业结构比达2:8。2008年,在三产结构中,港北区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3.57%,比二产比重42.30%略高,具有明显的城市经济特征,但是城市经济仍显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层次较低。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速培育城市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使港北区产生活动频繁、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群,以带动周边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把握全面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深入开展基础大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城市规模扩大,但对城市发展起支配作用的是“交通”和“环境”两大要素,它们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因此,港北区要在牢牢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着力在“交通”和“环境”两大要素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一是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先行官。区域的发展与竞争,核心在于形成枢纽,必须把构建交通枢纽作为现阶段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纲,分层次形成区域和次区域枢纽,带动现代交通网络的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桂东南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备,如梧州、贺州两市的铁路线尚在建设之中,贵港、玉林、贺州3市没有民航机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桂东南经济特别是桂东南经济增长极城市的发展。珠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的产业溢出,必然优先沿交通轴进行,这是港北区加快发展的一大机遇。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更好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就必须在桂东南与广州之间建立一条直通的快速通道,以缩短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建设南广高速铁路,正是顺应了这一经济发展需求。港北区要紧密配合市里抓好港口基础建设、南广高速铁路建设作为当务之急,争取早日建成桂东南交通枢纽中心城区。二是坚持把环境优化常抓不懈。抓环境就是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环境优则人气旺,环境好则经济强。良好环境是一个地方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关键,是一个地方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一个地方亲民、安民、富民和引商、安商、富商的关键。产业的梯度转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选择性和趋利性,对发展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必然向低成本、高效益、投资便利和安全的区域流动,必然向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社会和谐、法制健全的地域积聚。因此,港北区要在大力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创业软环境建设,切实做到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着力打造商务成本“洼地”、要素集聚“高地”、投资兴业“宝地”,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四、坚持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全力形成发展大机制
港北区属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要由穷变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率先崛起,成为桂东南经济增长极,需要激活内力和广借外力,形成长效机制,助推其加快发展。一是提升发展战略高度。一个地区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地区发展战略能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贵港市来说,为把西江建设成为广西连接粤港澳的交流大通道、合作大平台,带动广西西部、中部、东部和北部湾经济区协调、加快发展,应争取将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由自治区层面上的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投放于贵港,并统筹推进西江流域发展,加快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借此“东风”,港北区将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提高对外开发程度。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闭关自守没有出路。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港北区以外的资源和市场,特别是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机遇,大力实施“与东部对接、向首府靠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化招商队伍、打造现代化招商平台、构建一体化招商网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经济要素流入,促成更多企业落户港北。三是形成政府推进合力。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之初,很有必要通过政府的集中投资等扶持政策,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他产业发展。因此,港北区要成为桂东南经济增长极,空凭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不会自发形成,必须有国家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要打破行政区域经济格局,突破行政区域约束,建立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利用利益驱动的杠杆来调动桂东南地区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和发展,共同推动桂东南地区发展。四是构建自主创新平台。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要成为增长极,首先必须具备足够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自主创新能力是能否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能否实现率先崛起的关键。目前,港北区虽然已经拥有了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优势和成绩都是低层次的和有限的,整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当前,应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一批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作为港北区实现率先崛起的“第一突破口”。 为提高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港北区要以“内外联合、集成创新、集群发展、重点跨越”为方针,建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扶持机制和人才培育机制,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和科技管理优化四项重点,切实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全区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率先崛起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作者系中共贵港市港北区委书记)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桂林:借力国际旅游展构建新增长极
由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首届旅游展,将于5月29-31日在桂林举行。4月23日,桂林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此项国际性旅游展会永久落户桂林,不仅是桂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桂林积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一项重大成果,有利于将桂 【详细】
[港北区]2014年度绩效展示 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增长极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港北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港北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发展优势在沿江,潜力在沿江。港北区以决战沿江经济为主线,找准产业定位,精准发力,推动发展转型升级,力争在新建市的中心城区中率先突破、率先崛起,努力发展成为西江经 【详细】
贺州市:推进千亿元产业建设 加快发展打造桂东新经济增长极
碳酸钙千亿元产业和新型建筑材料千亿元产业是我市工业“两极双翼”,寄托贺州工业崛起腾飞新希望。12月1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两个千亿元产业”工作布置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德明强调,要举全市之力培育和发展壮大这两个千亿元产业,更好地将贺州资源特 【详细】
徐忠民:加快口岸经济建设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大新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开展口岸经济,今年初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口岸经济作为大新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进一步强调立足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口岸建设,做大做强边贸经济,全力推动“强工兴旅固边”发展战略。一、加快口岸经济发展的重要 【详细】
杜家毫: 打造湖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8月14日至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深入岳阳市的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临湘市、岳阳县和平江县,调研港口建设和当地经济运行情况。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牢牢抓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着力推进港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