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9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庞 汉 钱 辉 黄品优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第三章 十年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广阔县域,大有作为。十年实践,创新不断;十年发展,精彩纷呈。十年来,我区县域广大领导干部群众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不仅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一、做大做强县域工业是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成分中有机构成的基础性经济和重要的支撑力量。发展县域工业,对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十年来,我区大部分县(市、区)都明确提出“工业强县、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根本措施来抓,注意发挥自身资源、区位等优势,选准工业主导产业,把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了县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

  平果市自2003年以来,连续11年县域财政收入排名全区第一,2001至2011年,连续十一届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2003至2005年,连续3年评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12年成为广西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的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平果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分不开。在2001年,平果市就以平果铝业公司为依托,创建了工业园区,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工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全县形成了以铝产业为主导,糖业、门业、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建材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到2013年,平果工业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98个,安排就业1.76万人,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60亿元,工业增加值56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25.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75亿元,工业增加值71.18亿元。

  2004年的临桂县,全年生产总值仅为31.57亿元,财政收入仅为2.08亿元,但是到了2013年,临桂全县生产总值变为197.03亿元,是2004年的6.24倍;财政收入变为21.09亿元,是2004年的10.14倍,成为继平果后第二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的县域单位。十年间,临桂县连续七个年度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称号;在2005年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基础上,2010年至2013年再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称号,实现“十佳县”四连冠。临桂县这种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功不可没。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十年间,临桂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争取项目资金工作业务经费的补助办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中小工商企业信贷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打造五百亿元工业产业园和百亿元工业企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向规模企业发展,推进产业组织模式现代化,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同时紧紧围绕产业第一的理念,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深入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2013年,临桂县工业总产值为343.59亿元,是2004年22.69亿元的15.14倍,年均递增34.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5.25亿元,是2004年5.04亿元的20.88倍,年均递增41.95%。

22.jpg

2012年3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自治区县域办主任黄方方(前左一)在贵港市调研县域工业。

  十年前的靖西县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境县,2007年,靖西县发挥地处桂西资源富集区、铝矿储量丰富的优势,引进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投资100多亿元建设靖西铝工业基地,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目标,创造了铝工业建设奇迹。以铝工业为主导,靖西县提升了锰工业发展水平,全县形成了铝锰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2013年,靖西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2.18亿元,工业增加值70.29亿元,比2004年翻四番,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7.8%,十年间年均增长33.5%。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0.8亿元,比2004年的15.7亿元增长5.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47.6∶27.7∶24.7调整为2013年的12.4∶67.6∶20.0,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财政收入完成13.06亿元,比2004年的1.46亿元增长8倍,全县综合实力从2004年的百色市中下游水平跃升到百色市前三甲,并跻身全区县域前列。

  上思县不沿海不沿边,原先的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直到2007年才修通崇左到上思二级公路,属于比较偏远的山区。但上思县却获得了2006年度的“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08、2009两个年度的“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上思的崛起,也是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十年来,上思县成功打造了蔗糖、水泥建成、林板林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建成了1个全区“A类”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家。特别是成功引进投资达18亿元的华润水泥5000*2/日熟料生产项目,其中第二条生产线创造了全国同类窑型建设周期最短纪录。产业链延伸取得突出成效,培育了朗姆酒、糠醛、生物肥、木材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朗姆酒生产基地、华威复合木地板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其中昌菱朗姆酒生产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朗姆酒生产项目,被自治区列为千亿元产业统筹推进。2013年,上思县工业总产值达93.31亿元,是2004年14.02亿元的6.83倍,年均增长19%。全县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3.5亿元增加到65.5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由1.28亿元增加到6.97亿元,年均增长21.2%。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广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和加速器,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反过来又影响工业化和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纵观我区县域,凡是发展得比较好、比较快的县(市、区),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位于桂中地区的鹿寨县,为打造“广西县城建设典范”,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思路,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提高城镇建设布局科学性,着力推进鹿寨与柳州市区同城化发展。以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引领发展,完成县城和所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提高了城乡规划覆盖率。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均衡发展,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镇开发与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使城乡面貌在协调发展中实现了明显改观。率先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有效加强市容市貌的整治和维护。由此,鹿寨县连续荣获自治区第五至第八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特等奖,2013年获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县城成果也得到有效巩固。2013年,鹿寨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34.99亿元增加到109.63亿元,增长2.13倍;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30.66亿元增加到129.54亿元,增长3.23倍;财政收入由2004年的2.29亿元增加到7.66亿元,增长2.35倍;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02亿元,比2004年增长1.33倍。

圭江.jpg

北流市城区一角

  十年来,北流市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也积极实施“西连东移、南拓北扩”城市发展战略,以建成“桂东南次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了城南、城北、城西、城东四个新区。2009年,北流市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建成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建成了会仙河公园、城西公园、瓦窑头公园、独石湖公园、生态带状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至201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了近10平方公里,人口2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2.79%、绿化覆盖率为37.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3平方米,绿化三项指标居广西各县(市区)前列,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城镇化的推进,带活了北流市的商贸服务业,从2011年起,北流市依托国际陶瓷贸易城,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吸引了来自英国、德国等13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团、企业参加,带动了陶瓷及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2013年,北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9亿元,比2004年的16.74亿元增长4.29倍。对外贸易经济不断扩大,全市外贸出口达1.73亿美元,成为广西第一个外贸出口超亿美元的县域单位。

  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有名的生态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广西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自2004年以来,相继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优秀奖”、“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恭城县筹措投入3亿多元改造资金,在完善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巧妙运用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吊阳台等当地民居建筑元素,对原有建筑街景立面进行改造,市容环境整洁卫生、街道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居住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大为提高,同时着力推进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等民生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全面提升,于2012年4月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成为我区县域经济“产城融合”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广西县域经济实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几乎分布在县域经济范畴之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从2004年至2014年,党中央连续十一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十年来,我区各县(市、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都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14年6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潘文峰到平果市指导县域经济工作,平果市领导陪同调研.jpg

2014年6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潘文峰(右三)在平果市调研扶贫开发工作。

  地处在我区最大甘蔗生产区域的扶绥县和江州区,在做强做大工业支柱产业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放在重要地位,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的思想,围绕龙头企业抓基地,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资源优势抓特色,逐步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2005—2006年榨季,扶绥县入厂原料蔗增长25%,位居全国第一,仅甘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3884元;扶绥县如今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基地。江州区十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技引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有力地奠定了江州区在全广西现代农业的领先地位。2013年,江州区甘蔗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85万亩发展到110万亩,入厂原料蔗由364.2万吨增加到508.06万吨,产糖由42.04万吨增加到61.5万吨,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蔗糖生产大县(区),也使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13年,江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29元,比2004年的2326元增长3.58倍。

蔗海2.jpg

蔗海

  横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一方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成了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和那阳工业集中区两个工业集群,形成了制糖、建材、茉莉花茶加工、食品加工、丝绸、造纸等六大产业支柱。另一方面,横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成了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产销位居全国首位,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茉莉花之乡”。横县现已发展茉莉花种植面积10万余亩,花农33万人,年产茉莉鲜花8万吨,年销售收入8.3亿元。茉莉花种植业同时带动了花茶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促进了地方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横县云表镇朝南村,从2010年4月起,全村的耕地全部入股成立了横县新时代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接着引进广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建设了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以蘑菇生产基地为带动,建成了生态大棚蔬菜基地,开发了农家乐餐饮等休闲农业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突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瓶颈,以土地流转为基础,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取得双赢,引进先进品种和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在企业取得可观效益的同时,农民增收渠道也得以拓宽。至2011年,朝南村人均收入已突破1万元,成为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产增收的典型,探索出一个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的“朝南模式”。

横县朝南村新貌.jpg

横县朝南村新貌

  十年来,宜州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支柱产业、优化特色产业,促使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5年,宜州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发展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桑蚕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桑蚕产业也成为宜州市县域经济一大特色产业。到2013年,宜州市桑园面积达32.3万亩,鲜茧产量5.36 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22.35亿元,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桑枝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达31个,生产食用菌8000万棒。茧丝绸相关企业发展到20家,其中缫丝企业装配自动缫丝机发展到17家207组,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分别约占全区总量的1/4,居广西第一位。全市还形成了以“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织绸”为主产业链,以桑杆食用菌生产、蚕沙无害化治理和蚕丝被加工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产业。2013年,宜州市茧丝绸加工产业总产值12.4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县级市。

  四、切实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是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园区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园区建设,使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不仅生产力得到有效组合和解放,同时也推动县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增长点。十年来,我区各县(市、区)在注重园区建设同时,一方面努力使“外向型”企业在园区聚集,一方面集中精力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升位。

钦北区皇马工业区.jpg

钦北区皇马工业区

  在这方面,钦州市及其四县(区)的经验做法尤其值得各地、各县(市、区)借鉴参考。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前沿的钦州市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随即做出了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的决定,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产业。但随着临海产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短板”越发凸显,一方面,钦州港区开发建设热火朝天,一方面,各县(区)却有劲使不上,全市发展呈现一头热一头冷。在此情况下,钦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于2010年7月出台了开展“县域工业突破工程”的决定,实施临海产业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战略。在发展载体上,钦州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平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进行园区建设,3年来全市投入25.27亿元,建成了钦北区皇马工业区、钦南区黎合江工业区、灵山县工业区、浦北县工业区等县(区)工业园区,增强了四县(区)县域工业发展的支撑力。在发展措施上,钦州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从转变招商引资观念、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等方面入手,强化招商责任,优化引资策略,营造了项目引进的良好氛围。由于思路正确措施到位,“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仅开展一年便取得了显著成效:灵山县引进了苏州阿帕奇电动汽车项目、全球第二大休闲鞋制鞋企业兴莱国际500万双休闲鞋生产项目;浦北县引进了兴力达300万双高档女鞋生产制造项目;钦北区引进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祥云飞龙项目,引进了百亿元产值的新合力项目;钦南区引进了香港钒钛分离项目,等等。2012年底,钦州实现县域工业总产值502亿元,每个县(区)工业总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7%。到2013年,钦州市四县(区)经济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灵山县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42.6亿元增至180亿元,实现了10年翻两番;浦北县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34.2%。钦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是2003年的50.3倍,年均增长42.6%;2013年钦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9.4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和增速在四县(区)中排名第一名。

  无疑,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有效实施“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使钦州市四县(区)县域经济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产业集聚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五、保护好开发好广西的“绿色生态”品牌是广西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我区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区不少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我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依托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不断探索把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发展优势的新课题,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金秀茶山.jpg

金秀茶山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全县森林面积32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21%,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源头示范县、中国八角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广西最大的国家级水源林区、广西最大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和天然植物宝库、广西最大的天然药用植物园,同时也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自然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在过去以GDP论英雄的时候,为了完成GDP任务指标,金秀不顾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实际,引来一些在别处无法立足的效益低、污染大的项目,砍了树木挖了矿,破坏了土壤,毁坏了植被,后来搞铁合金又污染了水源和空气,但经济发展还是上不去,贫困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从2009年开始,来宾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陆续在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的金秀、合山等3个县(市)实行差别对待,不再考核GDP,而是改为考核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指标。金秀由此积极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找到了生态和民族文化品牌优势两大核心竞争力,将“林业立县”提升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制订了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等4个规划。在禁止砍伐天然林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沼气、省柴灶,关闭了5家高污染厂矿企业,新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积极引导群众改变生产方式,着力发展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和绿色环保加工业,有效保护了这片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成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县份之一。2013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5亿元,是2008年12.19亿元的1.9倍,是2004年的3.83倍;财政收入达到2.16亿元,是2008年0.9亿元的2.4倍,是2004年的6.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4亿元,是2008年6.54亿元的2.76倍,是2004年的10.4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19亿元,是2008年2704元的1.85倍,是2004年1660元的3倍。发展生态经济,使金秀进入了自1952年5月自治县成立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漓江下游、桂江中游,同样也是一个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的县份,全县森林覆盖率84.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74%,有野生植物1700多种,广西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的昭平大广原始森林有林面积7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2002年6月,昭平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近年来,昭平县在深刻把握基本县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做出打造“广西林产工业大县、华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有特色的宜居休闲型山水森林城”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程,重点建设生态经济,不断扩大特色优势农业的规模,大力发展茶叶、桑蚕、晒烟、优质水果、养蜂、桂江有机鱼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同时发展以黄姚古镇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突出生态休闲主题,重点打造“游黄姚古镇、览桂江风光、品昭平银杉、赏昭平奇石”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了昭平两张亮丽的新片名。2013年,昭平县生产总值达到53.92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10.9 %;财政收入达到2.79亿元,是2003年的3.4倍,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8元,是2003年的4.6倍,年均增长16.4%。全县农业总产值25.75亿元,是2003年的1.6倍,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6198元,年均增长13.6%,是2003年的3.6倍。十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13.88万人次,年均增长30.4%;2013年实现旅游收入26.37亿元,是2004年的188倍,年均增长68.8%。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