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来源:人民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第三,落实四大重点举措。一是项目投入。扬中把项目作为“双提升”的重要支撑,从2006年到2008年,累计在工业领域的投入115亿元,年均增长28.6%;其中,去年完成投入50亿元,增幅在镇江辖区中领先。二是科技创新。扬中围绕“加快创新创业、加速工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推动“扬中制造”向“扬中智造”转变、企业集群向科技集群转变,去年全市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目前,扬中共建立博士后工作站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三是规模经济。扬中启动实施了培育扶持规模企业的“2616”工程,着力帮扶“30强企业”、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城乡建设。扬中呼应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和兴隆港口码头建设新机遇,提出“城市南进”发展战略,促进“桥港城”对接融合、联动发展。

  海城市:战略谋划高站位 科学发展当排头

  近年来,海城紧紧围绕辽宁省“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两三年再造一个新海城、争站全省县域发展排头”的发展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把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大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8年,海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4亿元,同比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5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9%。

  把握发展机遇,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在远期发展目标定位上,海城确立了“率先科学发展,倍增百强实力,坐稳东北第一,争占全国十强”的综合定位和“争取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十强行列”的目标定位。在近期发展目标定位上,海城确立了“坐稳东北第一、百强位次前移”的目标定位,“百万人口生态型世界镁都”的城市定位,“打造‘一大基地、七大产业’”的产业定位和“海城开发区、腾鳌开发区、海西新区、东部矿产品初加工区、牛庄港口区和海城农高区”的园区定位,为海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确定了方向和目标。

  立足跨越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增长。海城坚持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以加大投资、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城乡互动为抓手,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推进项目升级。海城充分运用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核心牵动作用,科学编制项目规划,积极引进高端技术、高新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此提高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推动城市建设。海城在城建上确定实施“改造提升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思路,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改善老城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老城的承载力;同时全力开发建设新城,沿海城河两岸规划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宜居新海城。三是做强第三产业。海城按照“力争两三年内将第三产业占税收份额由1/3提升到1/2”的目标,大力实施《海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四是搭建金融平台。海城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机遇,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科学统筹资金投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千方百计克时艰、保增长、促发展。五是发展现代农业。海城坚持以推进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为牵动,实施“一区两带六镇”农业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同时,海城高度重视对涉及教育、就业、就医、分配、社保、稳定等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问题,深入开展“百个机关包百村、百家企业帮百村和百名青年干部驻百村”的“三百工程”主题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